封地,只不过在大明,所谓封地自是有名无实,也就一个名而已。</p>
如老爹的文安侯,文安便是一个县。</p>
至于他这个“繁昌”,估摸也是一个县,都无关紧要。</p>
只要有这么个可世袭的爵位,以后的子孙后代就吃喝不愁了。</p>
嗯,子-孙-后-代!</p>
宁远暗自呲牙花。</p>
凡事,就怕说啊。</p>
又是太子,又是老爹,到得现在,他虽是尽量不去想,可文安侯、繁昌伯两个爵位摆在这里,真要没子孙后代可就闹大笑话了。</p>
这时,弘治皇帝开口道:“宁远,你可知,朕为何叫你来啊?”</p>
宁远收拢心思,立刻会意过来。</p>
弘治皇帝不会无端叫他过来,而不出意外的话,大概跟那玻璃大棚有关。</p>
他忙垂着头,道:“臣……不知。”</p>
弘治皇帝沉下脸色,缓缓道:“天下虽大体承平,可这北直隶已是有许多百姓糟了灾,连饭都吃不上,而你,却大肆铺张浪费,靡费近万两银子修建什么大棚,呵呵,你宁远自百姓手里压榨来的银子,便只是用来浪费的?”</p>
压榨百姓!</p>
又是这个帽子扣了上来。</p>
宁远暗自无奈。</p>
看来,只要是他一直经商,怕是短时间内无法摘掉这个帽子了!</p>
顿了顿,他徐徐道:“回陛下,修建大棚,并非铺张浪费,而是臣……践行知行合一的道理啊。”</p>
弘治皇帝侧目:“怎么说?”</p>
宁远道:“太子殿下那边发现了一个新物种,臣将此物命名为土豆,可是无论是臣还是太子殿下,皆是不知那土豆的用途,是否有毒,怎么办呢?臣便只好修建暖棚,用行动去印证那土豆的可用性。”</p>
弘治皇帝点了点头。</p>
这番话,确之凿凿,无可辩驳。</p>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在朝堂之间看似无人认同,但却没人敢轻易反驳!</p>
宁远平叛功劳摆在哪里,短短数日轻易平叛反贼,化腐朽为神奇,皆因知行合一,谁敢驳斥?</p>
而眼下,宁远建立大棚,也正是践行知行合一的一环。</p>
此由头一出,再想参奏之人,就得想怎么反驳知行合一的正确性了。</p>
“好,朕知道了。”</p>
弘治皇帝平静道:“话虽如此,可在日后,你也不可这般浪费,知道吗?”</p>
算是不咸不淡的警告,此事,就此揭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