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 44章 杨邠史弘肇擅权(第2/3页)  木匠王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马径自离去。杨邠恐怕他再去追杀苏逢吉,也立即上马追赶,和史弘肇并驾而行,直到把史弘肇送回府第,这才辞别而归。</p>

    苏逢吉出言嘲笑,其实不过是口头套话,并不是存心揶揄。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却犯了史弘肇的大忌。原来史弘肇出身农家,少年的时候非常好勇斗很,经常闯祸。但是对于乡里的不平事,他倒是能够扶弱锄强,打抱不平。有一个酒妓阎氏,受到了有势力的恶霸欺负。史弘肇路见不平,出手解决了此事,阎氏这才得以免祸。</p>

    阎氏感激史弘肇相助之恩,于是以身报德。后来阎氏又把自己的私蓄拿出来,赠给了史弘肇,令他投军。史弘肇于是投入军队,成了一名小校。他感念阎氏的恩情,把她娶为妻室。后来夫荣妻贵,两人相得益欢。苏逢吉所说的,本来是指阎晋卿,史弘肇还以为他在讥讽自己的爱妻,所以怒不可遏。何况两人本来就有了私怨,此时又带着三分酒意,自然是越想越怒气上冲。</p>

    幸亏苏逢吉逃走得快,侥幸保全性命。苏逢吉遭此不测,于是想外调藩镇,避免日后的祸事。但是他转而自忖道:“我如果出了京城,只怕仇人暗中算计,我更加性命不保了。”又打消了外调的想法。王章也大失颜面,郁郁不乐,想离京外任。杨邠看出端倪,急忙慰留,这次敷衍过去。刘承祐得知此事后,特命宣徽使王峻摆下宴席,把众人召集设法和解,但是仍然无效。</p>

    此时的后汉朝廷大权,基本被杨邠、史弘肇等人掌控。他们揽权执政,势焰薰天,就是皇帝老子,也奈何他不得。这杨邠是魏州人,年少的时候,当过州府掌管名籍的官吏。后唐租庸使孔谦,就是他妻子的伯父。孔谦任度支官,命杨邠为勾押官,历任孟、华、郓三州粮料使。石敬瑭任邺都留守,提升杨邠为右都押衙。刘知远镇守太原,更加亲近信任他。</p>

    后汉建国之后,刘知远任命他为枢密使、检校太傅。刘知远病重的时候,他与苏逢吉、史弘肇等一同接受顾托遗命,辅佐拥立新君。刘承祐即位后,宰臣李涛上奏章,请求将杨邠与郭威调出京城到藩镇任职。杨邠等人向太后哭诉,因此罢黜了李涛而任用杨邠,封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仍兼枢密使。</p>

    当时中书省任命官员太滥,错任误任的很多,杨邠居相位之后,刘承祐将事务全都交给了他。凡是任免职务之事,都先交杨邠斟酌。如果有不合杨邠心意的,就是一封文书或是一个掾吏,他也不肯听从别人的意见。杨邠虽然擅长处理政务,却不识大体,经常说道:“治理国家,只要钱财丰富、兵甲强盛就行,至于文章礼乐,都是不实在的东西,不值得留意。”</p>

    杨邠和史弘肇等人,擅自揽权,飞扬跋扈,有时都不把皇帝和太后放在眼里。刘承祐近侍,以及太后的亲戚,因为裙带关系得到官职之人,大多被杨邠撤职。李太后有一个故人之子,要求补给一个军职,史弘肇不但不肯答应,反而把他斩首示众。</p>

    李太后的低弟李业,本来担任武德使,掌管着内库。不久,宣徽使一职有了空缺。于是李业秘密上太后请求,让他升补。李太后转告了刘承祐,刘承祐又转告给了各位执政大臣。</p>

    杨邠和史弘肇一起抗声道:“内使的官职迁补,必须有次序,不得特别超升外戚,如此下去,必会紊乱旧纲!”刘承祐自然说不过他们,入禀太后,只好作罢。客省使阎晋卿按照顺序,应升任宣徽使,却许久没有升职。&a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