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安从苏橫家中告辞出来,赶到钱康家中叫了他帮忙。两个人奔赴城中大大小小各个市场,整车整车的搜刮松木炭。大宋朝木炭的价格可是不菲。一担柴禾只要不到三十文钱,但是烧成木炭之后,一秤木炭在严冬季节价格高达四百文。一秤只是十五斤而已。寒冬季节,烧炭取暖那只是官员豪富之家才能花的起的奢侈钱。寻常百姓之家最多用柴禾烧个地炉,或者干脆强忍寒冷用身体对抗着罢了。
好在如今已经是盛春时节,天气早已暖和的很,早已无需烧炭取暖,只是烧煮食物需要用到一些。所以其实已经到了木炭销售的淡季。而在山中烧炭的百姓显然也没办法从春天到秋天屯着木炭到冬天卖,因为他们是靠这个维持生计的,所以还得拉出来卖。正因如此,木炭的市场价格降到了三百文一秤。
方子安一算账,要采买两千斤木炭加上运费还是要需要四五十两银子。苏橫说,一天一夜便要烧掉这么多木炭,若长期以往,那可是一大笔花销。于是方子安和钱康商量一下,既然长期需要木炭冶炼,何不干脆跟几家烧炭的百姓签订一个长期供给的合同,这样卖炭的百姓不愁卖不出去,自己这方面也可以压压价。两人召集了四家松木炭品相不错的卖家在一起商议了一番,最终达成了以二百八十文一秤全部收购他们所有产出的木炭的协议。
双方皆大欢喜,方子安省了钱,并且无需再时时出来采购。保证了后续高炉木炭的供给。而对于卖炭的百姓而言,他们其实也很高兴。价格是低了些,但是他们再也无需拉着炭车在城中叫卖或者等候买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在烧炭上,多产出些木炭便可弥补损失。且对方承诺,无论他们烧出多少木炭来他们都要了,这可是长期不愁销路的大买卖。
其实,方子安更希望的是能用石炭代替木炭。石炭的价格很低,因为绝大多数人家还不习惯这种新型的燃料。因为杂质过多,烧起来时热量不够,烟尘太浓,往往会造成全家中毒事件。本来在大宋原来的都城汴梁城,冬天已经很多人家使用石炭取暖的,朝廷也准备大力推广的。但是,在连续出了十几桩灭门惨案之后,人们吓得根本不敢用了。朝廷的大力推广也搁了浅。百姓们根本不认,豪门大户根本不买。
方子安本来想用石炭,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石炭的品质很难用在高炉冶炼上。除非进行破碎清洗提纯这样的程序,但这么一来成本又变的极高。而完全人工进行这样的破碎煤洗煤是不可能的,还得设计出机械来,而机械需要尚未成功运用的蒸汽机来带动。所以这其实成了一个悖论。
蒸汽机要想大规模的实现应用,自己必须想办法对大宋朝遍地都是,而且尚未投入普及的石炭进行一番便宜的改造,这样才有利于蒸汽机的运作。木炭的成本太高,而且体积庞大不耐烧,必须要制作石炭球这样的体积不大,却又能持续燃烧很长时间的燃料才能保障蒸汽机的持续运行,而无需每一刻都要有人添炭加火。所以,每一项具有革新意义的东西推出,都必须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更新,仅仅在这个层面来说,便是一种拉动整体科技革新前进的意义。当然,第一个吃螃蟹的显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当天晚上,苏家后院的葫芦状高炉正式点火。大量的木炭铲进上下两层炉膛之中,引燃之后很快便火势熊熊。巨大的烟囱口在黑暗的夜空中居然冒出了暗红色的火焰,下方的一圈进气口无风自通的往里吸着空气助燃。方子安完全没弄明白这个葫芦状高炉的运作原理,起初对它还有所怀疑,但是此刻却发现是自己的认知不够。苏橫造的高炉除了符合他所谓的二次冶炼的需求,还似乎自带某种空气循环的功能,无需风箱鼓风便可充分燃烧燃料。甚至在进行之中不得不根据炭火大小进行对进气口的临时封闭和开放以调节火势。
炉火烧到了半夜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