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9章 抗灾捐款(第1/2页)  我在大明造航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南京,前方的灾情在不断的通过电报抵达南京,然后登上报纸,让大华的百姓都知道荆州发生的事情。

    与此同时,吴长庆还安排了些有威望的民间人士在南京摇旗呐喊,组织抗灾捐款。

    事实上,朝廷有钱,没有民间的捐款也能解决这次危机。

    但吴长庆还是坚持这么做了,要组织民间捐款。

    他为的是培养民族的凝聚力。

    一起共患难后,双方对彼此间的感情就不一样了。

    得到了江南百姓的捐助,荆州百姓会对江南的百姓感恩戴德。而江南百姓救助了那么多生命,也会有种成就感。

    然后,双方都会更加认同对方,把对方当作自己人,更加认同大华朝廷。

    以后再遇到需要团结的事情,大家也更容易团结起来。

    如果现在都是各扫门前千雪,以后遇到需要所有人团结的时候,也会缺乏凝聚力。

    自顾各扫门前雪的民族,是强大不起来的。

    虽说现在大华的外部敌人都比较弱,很难遇到有需要所有人团结的时刻,但是,有凝聚力总归是比没有的好。

    这种精神,是可以永远流传下去的。

    如何发动百姓捐款,这个也是有很多技巧的。

    报纸和广播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报纸上不断刊登灾区的情况,再报道些凄惨故事,比如灾区百姓的损失,以此来博取江南地区百姓的同情心。

    同时,再报道些感人事迹。比如某个男人为了救妻儿,把最后一个木盆给了妻儿,自己被淹死。

    再比如官兵为了救助百姓,不顾危险,付出了性命。

    这些感人故事,能够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敬佩,还能唤起一些人的心底的羞耻心。

    自己没办法去像那些英雄一样救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捐点钱总该可以。

    很多人,都会这样想。

    而广播也在不断报道着灾区的情况,和文字相比,声音有不一样的效果。

    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述说这些故事,给人的感觉又是完全不同的。

    声音,很容易调动起一个人的情绪。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来的文章和故事都是极富感染力。

    当然,广播的出现都才没多久,大华也没多少个人懂的其中的奥妙,目前一切都还在摸索当中。

    在报纸和广播的大力宣传之下,效果非常明显。

    街上负责接受捐款的地方,排起了长龙。

    虽然大部分人捐的都不多,但这不要紧,反正朝廷也不是稀罕他们这点钱,只是稀罕他们的这份心意。

    只要捐了,心意到了,也就足够。

    普通百姓都捐了,那些有钱人就不好意思不捐了。

    有些聪明的富人,更是非常积极主动的进行捐款。

    当然,他们捐款都有目的。他们往往捐的非常多,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然后吸引眼球,借此出名或者打广告。

    求名的人,在捐了一大笔钱之后,风评会好很多。

    虽然只是一种虚荣,但是很多人都好这一口。

    还有的人是为了打广告,捐上一大笔钱,塑造一个爱国爱民的正面形象。

    下次百姓在两样差不多的商品前,肯定就更倾向于选择那个好人的产品。

    换做在以前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花那么多钱来做这样一个广告肯定不划算,赚不回来。

    而在南京,只要广告效果好,那么捐出的钱可以很轻松的赚回来。

    除此之外,还能顺带赚个好名声,一举两得。

    看透了这一点的商家都在积极的参与着,而朝廷看在他们出了真金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