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7章 暴利行业(第2/2页)  我在大明造航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级别。

    而陶掌柜这赚的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利润,都被庞渊明和吴长庆赚了。

    他们利用蒸汽机来抽水制盐,成本非常低廉。

    平均一斤粗盐的成本,只需要20文左右。

    也就是说,他们一斤盐搞批发出售都可以尽赚四十文,拿去零售的更是可以每斤赚六七十文。

    一斤赚四十文,乍一看好像也不多,但是他们的产量高呀。

    以他们目前的产能,一个月至少可以晒制十万斤,这就是四五千两的利润。而且,他们还在不停的扩充产能。

    庞渊明的计划是先扩建成一个每月可以晒制百万斤的盐场,这样每个月的利润就能达到四五万两,一年就是几十万。

    然后再去其他地方开分厂,最少都要开十个分厂,要达到月产千万斤的规模,这样一年的利润就是几百万两。

    一个月一千万斤的食盐,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按平均一个人每个月100克盐来计算,当前华夏的总市场,每个月的需求就高达四五千万斤。

    一个人每个月100克都是按最低需求来计算的,如果按照后世的健康标准来算,一个人每月最少需要200克,北方人需要的更多。

    而且,除了国内的市场,还可以运往国外。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这个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总之,他们这种低价食盐,根本不愁没有市场。

    制盐这笔生意,那才是真正的暴利。在竞标的时候,好几个大商贾和庞渊明展开了竞争,最后还是被庞渊明以一百万两的首批投资额度中标。

    一百万两只是首批投资,将来在扩建分厂的时候,他还需要继续追加投入。

    而且,庞渊明赚的这些利润,至少还要分一半给吴长庆养军队。

    说起来,获利最大还是吴长庆,他什么都不用干,只是提供抽水机以及一种较为先进的制盐工艺,然后就坐等分红。

    其他幸苦活,麻烦事,都是庞渊明去忙活处理。

    当然,即便是这样,庞渊明还是有钱可赚。等规模扩大后,更是有大钱可赚。精明如他,自然是经过了缜密的计算,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若不是他在投标计划书里忍痛割那么一大块肉给吴长庆,他也不可能获得这门生意的授权。

    而如今,那几个投标失败了的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庞渊明赚钱。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