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6章 返回苏州(第1/2页)  我在大明造航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次日,吴长庆召开了会议,进行一些军事上的整编。

    那些损兵折将的部队需要补充兵力,那些招降过来的部队也需要给予编制。

    此次常州大战,损失最为惨重的便是钱肃乐和熊汝霖部,一开始他们就承担了诱敌的责任,后期攻城的时候他们的武器又最差。

    两次战斗下来,他们的八千人马就减员到了六千人。为了恢复他们这支部队的实力,吴长庆补充了四千兵马给他们。

    只不过,这个补充可不是给他们一批士兵和低级军官,而是让王大福带着四千兵马直接并入到钱肃乐部。

    这样表面上看钱肃乐的兵马增多了,实力变强了。

    但实际上,平时王大福那四千兵马会听从钱肃乐的指挥。但如果钱肃乐有什么别的想法,他是绝对指挥不动王大福的。

    因为王大福是吴长庆的亲兵出身,嫡系中的嫡系。

    吴长庆用这种方式,变相的削弱了钱肃乐的权力,又让钱肃乐无话可说。

    钱肃乐知道了吴长庆的心思也没辙,毕竟现在他们的军饷、粮食、人员的补充都掌握在了吴长庆的手中,而不像其他外放的大将可以自己收税捞钱招兵买马。

    整编后,钱肃乐变成了吴军第二师,下辖三个团,钱肃乐任师长。

    同时,刘汉三部由原来的六千五百人也扩充到了一万人,成了吴军第三师,刘汉三任师长。

    降将薛贵仁的部队也划给了他,薛贵仁也成了第三师里的一个团长,也算是中高层的指挥官了。

    对于这个位置,薛贵仁不是特别满意,但也可以接受。败军之将,有这个下场已经算是不错了。

    吴长庆直接领导的第一师也进行了扩编,增加了五千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冷兵器部队。

    经过整编后,吴长庆的兵力便扩大到了五万人。

    当然,这还只是计划中的数字,实际上完成了整编的只有四万左右,还有一些人需要经过挑选,训练才能编入军队,形成战力。

    五万人也只是第一期的扩军计划,等消化了这些新兵后,吴长庆便会启动第二期的计划,第二期将会扩军到十万。

    有了十万大军,基本上就可以在守住自己的地盘时,还去攻打南京。

    又或者,有了十万大军,便可以和清军的主力八旗兵进行一次决战。只要击败清军南下的主力,在长江以南吴军就可以横行无阻了。

    毕竟,现在的满清兵力其实也不是很多。

    其中核心的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总兵力也就二十万多一点点,而汉人八旗大概在十万左右。除了这些,还有全国各地的绿营,也就是类似于刘良佐李成栋这样的部队,大概有四十万左右。

    乍一看好像兵力也挺多的,但是这些兵力撒到全国的地盘上,那就远远不够用了。

    如今西面四川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兵力多达三十万,湖南江西还有何腾蛟的二十万大军。

    清军在北方刚刚占领不久需要分兵驻扎维持统治,东北老家还有留点兵马。

    这样算下来,满清可以用的兵力其实不多,一次能派个十万大军来攻打吴长庆都算是下血本了。

    事实上,每当吴长庆看到满清灭明这段历史时,他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满清入关时的总兵力也就是十二万多一点,靠着这一点点人愣是把大明给灭了。

    这种事,多尔衮在入关的时候自己恐怕都不敢想,但现实就是这样发生了。

    究其原因,就是有太多的汉军将领投降,他们一个个好像被下了降头术一样,个个都是不战而降。

    吴三桂带着五万多人投降,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携二十万部下未打一战而向满清一万人投降,刘良佐携十万大军投降,黄得功部下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