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6章 第 276 章(第1/4页)  女商(大清药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其实离春田市也就二十几英里的路程。去了才发现, 容闳也在受邀之列。还有一些当地文艺界名流,都是慕作家之名,前来给他接风洗尘的。

    这些人看到客厅里一群中国男女老少, 都有点惊讶。有的还生出微词, 为什么要邀请有色人种一起,他们的文化又不过圣诞节。

    马克·吐温邀请大家试读自己的新手稿。在众人被频繁的金句逗得哈哈大笑时,他冷不丁说:

    “这世上有许多可笑之事, 其中之一便是, 白人认为他们比其他野蛮民族稍微开化一点。”

    “……拜托你们了。明天一早, 会有马车把孩子们送来……”

    “我等待不及。”奥莉薇娅·克莱门斯抱着小苏西朝她挥手,“预祝圣诞快乐!”

    林玉婵笑容满面,离开马克·吐温夫妇的洋房,轻微地蹦了两蹦。

    她提醒自己矜持矜持。她可是见过许多大佬的人了, 不差这一个!

    但还是很没出息地管他要了几本签名书, 打算永久收藏。

    林玉婵偷偷抿嘴,看着苏敏官日常复兴传统。

    不仅小镇居民。甚至还有人是特地乘马车, 从相邻村镇来瞧新鲜的。

    他们中可能有一些年长之人,曾在二十多年前见过容闳——那时还是个青涩腼腆的中国少年, 偶尔会害羞地在街上买报纸。其余的, 都是头一次看到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 高兴得一股脑往前挤, 乱吹口哨。

    蒸汽车头劈开乌黑的浓烟,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跨美洲客运火车骄傲鸣笛, 驶向东方。

    车窗里伸出无数只兴奋的手,感受风驰电掣的美国速度。火车每经过桥梁隧道,都引来一片惊叹之声。

    即便是最体面老道的美国人,面对这划时代的新式交通工具, 也不由得放下矜持。白头绅士和青年牛仔一齐吹口哨,大声呼喊,朝着朝逐渐远去的旧金山湾的蔚蓝海水告别。

    相比之下,那些鼻子贴在玻璃窗上,兴奋到变形的一群中国孩子,倒显得没那么疯狂。

    陈兰彬和几个中国官员闭眼坐在座位上,双手合十默祷。火车每“咣当”一声,脸上肌肉就跳一跳。

    第二天,林玉婵隆重邀请诺顿一世在旅馆隔壁的餐厅吃早餐。

    黑人大妈笑着应了。林玉婵饶有兴趣地发现,此处的少数黑人形成了凝聚力极强的族裔团体。肤色就是通行证,大家无条件互相帮扶。

    容闳已经给相熟的友人、以及耶鲁大学校长写信,给学生们安排寄养家庭和预备学校,许以食宿补贴和足额的学费。

    很多有爱心的中产家庭都表示愿意收留中国儿童,名单和地址过两天就送来。

    孩子们马上就东倒西歪地睡了。所谓舟车劳顿,水路和陆路的累法还不一样。坐船时虽然辛苦,起码每天无聊,睡眠充足;火车颠簸七八天,每天新鲜看不够;亢奋过后,疲惫堆积,叫都叫不醒。

    皇帝陛下很久没吃过如此丰盛的英式早餐,左手熏肉肠,右手煎培根,嘴里还含着一口热咖啡,含含糊糊地回应林玉婵的道谢。

    “为民做主,分内之事也,不必多礼!”

    林玉婵笑着捧出一个信封,介绍说,这是大清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以个人名义撰写的感谢信,感谢“美利坚合众国皇帝和墨西哥摄政王诺顿一世陛下”(原文为旧金山市民约书亚·诺顿先生)为华人仗义执言,欢迎他有空去大清国做客。

    其实不过是礼节性的信函,但诺顿一世如获至宝,拆开信仔细研读上面的毛笔字,又将那硕大的公使印章描了好几遍,龙颜大悦,珍而重之地收了起来,说将把这封信存入国库,作为传国之宝。

    硝烟气味经久不散。地上脚印凌乱,散落着各种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