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68章 请他务必一见(第1/3页)  大明之锦衣为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颇堪玩味的是,晚明党争的主场,并非在“朝”,而在“野”.</p>

    也就是说,明代党争的一大特征,在于政争各方,利用民间舆论或主导群众运动,开始占据从言论到行动上的主动态。</p>

    从万历朝开始,朝堂上大量职官开始空缺,大明从嘉靖皇帝开始到万历皇帝,三代皇帝的的“偷懒罢工”导致明政府高度“不作为”。</p>

    以万历三十年为例,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p>

    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缺知府二十五名。</p>

    这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呢?按照正常编制,两京六部应有尚书十二名,侍郎二十四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p>

    “缺官”的朝廷,万马齐喑,而意见领袖,潜伏民间。</p>

    这主要源于,晚明士人阶层的崛起,历史性地开创了“草野议政”的政党雏形;</p>

    而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士人阶层参政议政提供了助力,也直接开启了晚明昙花一现的群众性政治运动。</p>

    这两股力量的滋生、纠缠和结合,是晚明除了流民、建夷、阉党之外,一处需要被高亮的标签。</p>

    作为一个后世魂穿到这个时代的人,他自然知道大明的衰败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p>

    无休无止的党争,令强大的大明在短短的五六十年里就连关外的那个小小的后金政权都抵挡不住。</p>

    因此当吕本开始跟他诉说徐阶争权之事以后,他已经在心里有了警醒。</p>

    他觉得自己应该防止历史的重演,不能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党争再一次发生,不然自己穿越过来的意义就少了大半。</p>

    苏超知道,如今的历史已经走偏了很多了,因为历史上严嵩父子还要在两年之后才会慢慢的倒台。</p>

    再一个最为重要的是,历史上锦衣卫并没有一个叫苏超的人当了锦衣卫指挥使。</p>

    还有就是,原本应该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剿倭功臣戚继光,此时自己已经将原本属于戚继光的异彩给夺走了大半。</p>

    既然历史已经有些偏差了,苏超觉得那就再偏差大有些好了,自己应该将党争的苗头掐死的摇篮之中。</p>

    大明需要强大,中华不需要后世的那百年屈辱,更不需要伤亡了三千五百万同胞才驱逐了倭寇,后世人付出的太大了。</p>

    吕本听了苏超的那些话,便对苏超说道:“侯爷,朝堂上的倾轧争斗实在不应该再继续了,更加不能让徐相做大。</p>

    侯爷,您可愿跟老夫一起制衡徐相,咱们二人敞开心扉的合作,还朝堂一个朗朗晴空,如何?”</p>

    苏超哈哈笑道:“故所愿,不敢请尔。既然吕相有为国为民之心,苏某自然也不能落后,苏某答应相爷您便是。”</p>

    “好,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