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关于报纸发行的问题解释(第1/2页)  万历新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嗯,老摩上一章把报纸拿出来了,看到好多书友说日报不可能云云,老摩在此解释一下,本章免费。

    谈到明代报纸的印刷,新闻史研究者不由自主而又不谋而合的引用明代著名文人顾炎武说过的一段经典论述:

    “窃意此番纂述,止可以邸报为本,粗具草藁,以待后人。如刘洵之《旧唐书》可也。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请读者大大们注意,崇祯十一年,邸报已经采用活字印刷。那么非活字印刷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见《万历邸抄》1332页:“昨卧病初起,忽闻其为书传之邸报,刻录盛行,臣异之......”

    可见万历时期,明代已经出现了刻录印刷(雕版)的邸报,可能和顾炎武所说的“写本”并行,以写本为主。

    那么邸报多少日发行一期?

    先看《明会典》,卷213曾说:“凡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门题奏本,逐一抄写成册,五日一送内阁,以备编纂。”

    有很多学者根据这一段记录,就武断说邸报(又称朝报、抄报)五天发行一期。然而从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在《何氏语林》中所记,“给事中每日在六科廊接本”等资料判断,好多学者考证邸报应该是每日发行。——就算五日发行一期,也说明明代具备了发行报纸的技术条件,更别说还有穿越者的指导了。

    这每期字数能有多少呢?邸报内容来源于皇帝批答的奏章,万历青年和盛年时期,每天批答20件到30件,假如一半的奏章可以公开,根据台湾新闻史学者苏同炳的考证,邸报每期应在七千字以上。

    说完邸报,再说中《皇明南京日报》的发行。

    从明代文献、、戏曲、话本等考证,邸报的发行速度是很慢的,这和古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密切相关。

    从《明会典》可见,明代对传递信息速度有严格的规定,试举一例:

    “陕西都司,陆路2650里,计43站,限86日。”

    也就是说从陕西都司发到京师的信息,不加急的话,需要86天。

    反过来推算,如果走朝廷兵马驿? 报纸完全没有时效性可言。

    因此本书设定发行的《皇明南京日报》的发行受众主要就是南京城和周边城市的市民? 并通过清流书坊原来铺就的售卖书籍的网络(老摩已有伏笔)作为文化产品向外省铺展。

    那么南京城报纸市场多大呢?

    南京城发展到万历年间的时候,工商业极度发达。按后世考证? 其人口至少一百二十万? 有的学者考证约在三百万左右,时间关系? 老摩不一一列举来源,大家可以自行在网上查找。

    老摩取后世考证的最少数字? 一百二十万。那么识字率多少呢?明代的识字率?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白话上,四大名著三部都出现在明朝,此外还有经典的《三言二拍》、《金瓶梅》之类,这些书籍的写作发行? 说明明代的识字人口完全支撑的起大部头的著作。

    其次? 见《明史.杨继宗传》:“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杨继宗的罚款法律依据有所本? 明朝朝廷在民间大兴设学,还规定了入学年龄? “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入社学”。这是朝廷关于普及教育的规定。

    后世学者根据上述以及其他资料考证? 明代南京的识字率男性应该超过了45%,最低也能达到30%——女性识字率很低? 忽略不计。

    说完这些? 读者大大可以知道? 最少四十万的识字人口,能不能养一份在本城发行的日报?别说还有茶馆、官府的订阅——老摩安排主角在南京开办第一份日报,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