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零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第3/4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患,必在南洋。臣是以整日不安。”

    李淦惊住了。

    尤其是听到刘钰说“破镇江、断漕运、开科举”之后,更是一身的冷汗。

    大顺的可战之兵,不是在西北边疆就是在京营,算上松花江的府兵轻骑、镇守蒙古的野战部队,真要是东南有事,集结部队开向东南,只怕也得一年之后了。

    刘钰说的一点没错,大军乘船,西洋人万里之外都能来南洋,从南洋去广东、宁波,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

    大军开到广东,且不说能不能打得过,人家为何要打野战?

    调动了主力后,直接乘船北上,漕运一断,你奈我何?

    扶植傀儡,科举一开,必然喜迎新朝雅政,以为天命所归。

    连续几次调动,要么大军固守京城,放权督抚,那样的话,就是唐藩镇之祸;要么大军不守京师,在陆上来回机动,被人牵着鼻子走,一旦战败一次,必然天下倾覆。

    水师不强,南北之间的联系全靠运河。

    运河一断,南北分开,可以说朝廷直接对南方失去了掌控力。

    西洋人扶植傀儡也好、野心之士借机起事也罢,总归真要到那一步,天下亡不亡不知道,大顺肯定是要完的。

    至于水师能不能打得过西洋人的舰队,李淦心里还是有数的。

    冷汗淋漓之际,手都不由有些抖,刘钰的话就像是一个噩梦,彻底环绕在了李淦的心头。

    这想法过于大胆,听起来仿佛天方夜谭。可仔细想想,却大有可以操作之处。

    可能是怕李淦这噩梦不够噩,刘钰又道:“陛下,如今英圭黎、法兰西都在争夺印度。印度自古无大国,皆松散之邦,向来臣服。臣之忧,不在今日,而是一旦将来印度臣服,则西洋诸国也不是在万里之外,而是近在咫尺。到时候,陛下能够确保,西洋人就没有一个两个聪明之辈,想到断漕运、开科举的办法?”

    “把国朝的安危,都寄于西洋人皆蠢货之上,这是可以的吗?”

    “陛下英明神武,可汉武唐宗哪一个又不英明神武,其后世子孙难道是可以保证的吗?”

    后面加的这一席话,更是让李淦眼前有些发黑,只觉得心口剧痛,捂着心口喘息了一阵,把要去叫太医的太监喝住,厉声道:“今日之言,若有半句外传!”

    后面的话没说,太监全都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喘。一个个听了刘钰的话,早就吓得魂儿都没了半条,浑身瑟瑟,连声道:“陛下安心,若有半句外传,今日当值者皆同罪!”

    李淦挥挥手喝道:“出去!滚出去!”

    太监匆匆离开,待门一关,李淦起身绕行数圈,又坐下,又站起来,很有些手足无措的模样。

    好半天,才道:“卿所言极是,所言极是,所言极是啊!大争之世,大争之世……若不奋起,莫说天朝体面,便是欲并起为诸侯恐都不得。你说得对,不能指望西洋人都是蠢货。”

    “只要断漕运,开科举,兵船运兵沿海而战,东南糜烂,国祚必不久。印度……印度。以你所见,西洋人争夺印度,尚需多久?”

    想着反正话已经说到这种程度了,刘钰道:“印度兵弱,王公裂土,各怀鬼胎。西洋人殖民二百年矣,颇晓分化拉拢之术。以臣之见,三十年内,必有分晓。”

    “三十年……三十年……”

    李淦讷讷自语,不断地说着三十年这个时间。三十年后,他当已耳顺之年。若是到时候出了这样的事,日后这“实亡于泰兴”的评价,必在他的头上。

    他没想过万世一系,以史为鉴,纯属做梦;也没想到延寿百年,秦皇之鉴,实在缥缈。

    早晚要亡,可他既不想担上这个历史的评价,也不想如刘钰所言亡在西洋人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