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路。
清廷如今朝中有鳌拜擅权,地方有三藩离心、外有蒙元在河北咄咄逼人,小皇帝想来是没有南征的心气儿,否则八旗军队一动、白白将兵权送到鳌拜手里!
如今清廷的平西王吴三桂,就坐镇在清廷西部也就是洛阳一带,西边抵着为蒙元所据的潼关。
据说这大汉奸此时又与蒙元暧昧不清,故而潼关一带没什么战事。
而且北上之后,道路平坦,长途跋涉终归是要骑马的,也更方便些。
虽说涉及到剃发令,但是问题不大。
楚鹿人在制定行程之前就研究过,此时清廷的剃发令,相当于历史上南明没亡的时候,也就是官员、士兵必须剃头。
历史上也是南明灭亡的速度超乎想象,以吴三桂为首的降将“骁勇善战”、东林党在内的降臣“忠心耿耿”,令清廷有底气进行强制全民的剃发令。
此时的剃发倒是清初的风格,和中后期时,电视剧里那种大辫子完全不同,就是头顶留一缕不大于金钱的头发,垂成辫子,相比之下,中后期的大辫子算是慢慢剃发令松懈,渐渐恢复旧观的结果。
当然,实际上此时剃发的人,也远不止官、兵,楚鹿人之前就打听过,江湖中人在清廷地头行走,最好不进城因为剃发的比例,基本是“在城八二、在野二八”。
城内那些主动靠近清廷的达官显贵,并着想要安生的商贾,大多都主动剃头,反而蓄发的是少数,尤其是在一些清廷控制力强的城池,蓄发很可能会被刁难。
毕竟……
女真人虽少,但人家县太爷、知府老爷们,都已经剃头,一个个自然看蓄发的“刁民”碍眼。
尤其是五年前,清廷第一次科举,许多北方读书人心怀故国,没有参加,致使大量不要脸面的书生,几乎参考全中、全授官,大大激发了民间士子的参考热情,这部分自然是主动剃头的。
当然,两年前的第二次科举,就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如今真正有气节、不屑清廷的读书人,要么闭门颂诗书,要么已经舍家撇业的南投故国。
而在城外,平民百姓基本不理会剃发令,除非是官署相关人士、借机横行乡里的地痞流氓、希望出仕清廷的书生,以及……达官显贵的老家奴仆佃户,才会剃头!
一般江湖人士除非彻底投靠清廷的,否则不会剃头。
在一些机要大城,蓄发还持刀配剑的,肯定会被针对、甚至在京畿会直接被通缉,不过在一般小城,反而官府也不敢多管,毕竟江湖人士、尤其是四处游侠的江湖人士,和好欺负的一般老百姓、小商贾不一样,惹急了人家直接宰了你就走,上哪说理去?
像是金刀王元霸一家,在洛阳城是大富大贵,也并不剃头,一来是丢不起这个人,宁愿官面上费事儿些也得挺着,二来……洛阳是吴三桂的地盘,这老狗现在和清廷也分心思,转而想要拉拢江湖中人,自然也不会太搞事。
……
且说这一日,九月初四,楚鹿人一行人,来到了徐州府附近,结果从官道旁的树林里,楚鹿人和李莫愁隐隐听到了械斗、叫骂声。
简单一分辨,便能听出交手之人,至少也算是江湖好手,而且听起来不止一两人。
若是只有李莫愁师徒的话,平时很少凑这种热闹,不过楚鹿人听到之后,却连忙招呼李莫愁,一起下马入林,至于洪凌波和王语嫣……还是在后面慢些跟着便好。
楚鹿人运起轻功,两息便在林中掠过大半里,李莫愁师出古墓派,身法也很飘逸,不过就这两息的功夫,打斗声便已经消了。
不过之前分辨的方位还在,不大一会儿楚鹿人和李莫愁便赶到,只见是三人在为难一个小乞儿,这小乞儿身后,却是一名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