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24章,大明的民族融合2(第1/3页)  大明镇海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京城大明皇家大酒店这里曾子英、陈彼得、李向东等人乘坐黄包车抵达了这里一到这里立即就能够看到很多书生模样打扮的人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彼此聊的甚欢遇到其他人的时候也是彼此纷纷起身互相认识一番。
    整个皇家大酒店似乎好像都被这些前来京城赶考的学子们所霸占了走到哪里都是这些学子们的身影。
    曾子英、陈彼得、李向东等人一进到大酒店里面也是立即遇到了其它地方的考生彼此互相拱手行礼有的还会主动上前来问问兄台是来自哪个省的彼此互相认识一番。
    伴随着大明交通的改善大量公路、铁路的修建航运的便捷再加上汽车、摩托车、马车等越来越多这极大的便捷了大明学子进京赶考。
    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年来京城赶考的学子是越来越多了一年比一年多。
    在以前的时候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很多偏远地区的学子前来京城赶考是极为不容易的事情。
    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路途遥远往往进京考试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是一场对身心的严厉考验。
    另外科举考试也是非常残酷往往只有7%左右的人能够考中而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能够中举的概率仅仅只有04%左右大部分的人都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才能够高中有些甚至于考了十几次才侥幸高中。
    这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对于这些考生来说是无比煎熬的事情。
    需要花费大量的盘缠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抵达京城然而高中的概率非常低往往都是来走个过场凑凑热闹。
    一次两次还好年轻的时候也还好但是五次、六次都没办法高中再加上年纪大一些之后基本上也都会熄了进京赶考的心思了。
    以前的时候每次科举考试大概会有3000-5000人前来参加考试而每次能够中进士的人数大概在300人左右。
    有时候参加会试的人比较少一些3000多人高中进士有300人左右大概还能够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录取率。
    当然这是明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参加科举的人数较少录取率比较高了到了明中后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就越来越多录取率就越来越低了最低的时候甚至于低于4%一百个人当中只有4个人能够高中进士。
    这样残酷的竞争之下这能够高中进士的自然是非常的不容易也是人中龙虎一飞冲天。
    要知道参加会试的可都是从全国各省选拔出来的出类拔萃的每一个都是牛人可是在会试的时候依然还要面临如此残酷的竞争。
    这也是很多学子考了几次之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了因为即便是千辛万苦的去参加考试了你很大的概率也是考不上的。
    还不如去朝廷这里补缺看看能不能以举人的身份去当个小官又或者是干脆回自己的家乡当个富家翁何必苦了自己。
    现在大明进京赶考的认识也是比以前多了很多。
    不仅仅是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进京赶考变的更加容易、快速、轻松了而且也是因为现在大明的疆土辽阔新增了很多的省份。
    现在大明大大小小的省份足足有几十个近20年的扩张历史也是让大明的领土越来越大省份越来越多。
    每一个省都有对应的名额都有越来越多的举人这也让进京赶考的学子越来越多。
    前几次科举考试的时候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万人弘治二十七年的时候更是有超过15000人前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估计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可能要突破2万人。
    虽然说朝廷在录取进士的人数上也是增加了很多因为省份变动了再加上吏治改革城市官府改革等等需要更多的官员。
    每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的名额也是大大增加现在都已经超过500人了。
    然而这点录取人数和庞大的参加科举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