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9章 圣儒(下)(第2/4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法也是不得不变。只是他变得太急,再加上名位不正,于是烽烟四起,迅速灭亡。”

    “巨儿,你是指……”

    “我是指大衍之数,遁去的一。”

    大衍之数也是来自易经: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到九乃是有用的,由是演变成六九之爻。

    但还有一个没有用,所以孔颖达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依,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因此产生了两种说法,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它对现在的万物不会产生影响,所以说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

    还有一个观点,其用四十有九,是指维持万物平衡的数据是五十,可起作用的只有四十九,这样才有了万物生长变法。至于那个“一”已经看不到了,因此似乎是遁去了,这才称为遁去的一。可它是万物变法的根本,虽然看不到,但不能不重视。

    其实这就是胡弄人的玩意儿,想胡弄张载可不容易,因此张载从未研究过它。

    他迟疑地问:“巨儿,你想说什么?”

    “恩师,安史之乱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因为唐朝兵力分配不适当,给了武将、特别是胡将太多的权利,君王昏政,奸臣当道,实际是天宝之时,唐朝发展到了巅峰,暗下已经产生了许多危机,即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不久也会大乱。其实纵观前面几个朝代,多是此理。有一个说法,叫五千万人极限性。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在人口发展到五千万人之前。危机不会太多。然而只要达到了五千万人,危机就会到来。那么随便来一个大变,国家就会走向灭亡。这就是月圆必亏,水满则溢。”

    张载沉思。

    “其实变法罢,减少兼并罢,都是治标之策。只是延缓这个灭亡的到来。就象我朝,即便以后胡人不入侵,继续发展下去,一百年后,就能达到三千万户。”

    这不是虚言。

    北宋灭亡之前,户数已经有了两千两百万户。离现在不过四十年而已。

    况且王巨开拓了交趾与大理。若是按现在这样发展下去,不用一百年,甚至只要七八十年,就能达到三千万户了。

    在亩产只有两百来斤的情况下。一旦达到了三千万户,即便有交趾分散人口压力,也会产生种种危机了。

    “恩师,再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贪婪乃是人性根本所在,虽然话说回来,贪婪是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一旦达到了三千万户。土地更金贵,以损不足而补有余的人之道。兼并岂能不会变得更严重?”

    “嗯……”张载脸色变得严峻起来。

    “可是天之道,终是给人之道一丝生机的。就象我朝,我为什么说三千万户,因为以我朝的情况,极限非是五千万人口,一千万户。这个极限乃是三千万户,近两亿人口。原因很简单,我朝与前面几个朝代相比较,对内治要更重视一点,不管真假。齐人仍是祖宗家法,重民生还是考察大臣的根本。正是这个齐人,缩小了兼并与剥削,正是这个重视民生,各州各县移山填海,大山上生起梯田,大湖上造起圩埂,大海边升起了海坝,增加了耕地数量。正是这重视民生,真宗陛下亲自下诏,推广占城稻,增加了粮食产量。所以与以前朝代相比,我朝能养活更多人口。”

    这确实是北宋进步的地区。

    如果北宋真一无是处,王巨早就会有另外一种想法了。

    “不过随着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