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4章 文豪的产生(下)(第2/4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讽文字的,除了王诜、王巩、李清臣外,还有张方平下凡二十二人。如盛侨、周邠辈固无足论,可是其他人如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钱藻、曾巩、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皆是略能诵说先王之言,辱在公卿士大夫之列,所当以君臣之义望之者,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

    舒亶所说的这二十二个人,全部是旧党。

    苏东坡大嘴巴乱喷,这些人当然很喜欢了,于是多有书信往来。

    然而苏东坡出事后,也只有张方平一个人出力营救,其他人全部做壁上观,在看好戏了。

    不要说舒亶残忍,如果历史不改变,就能看到刘挚等人是如何拉开更凶残的地方域党之争的。

    而且王巨对这个舒亶一直抱着很欣赏的态度,就象今年,他上书道,听说朝廷派中官出使,所到之处多让州郡造买器物,其当职官承望风旨,追呼督索,无所不至,远方之民,受弊良甚,乞重立条约。

    还有广南西路提举常平使刘谊,也是变法派,王巨先来到广南,他随后也到了广南,便对王巨说,广西一路,户口不过二十几万,还不如江淮一大郡,可百姓却出役钱十九万缗,募役用钱二十一万缗,余九万缗谓之宽剩钱。百姓贫乏,非它路可比。上等之家,不能当湖湘中下之户,而役钱之出,又有税钱,税钱既少,又敷之田米,田米不足,复算于身丁,广西之民,身之有丁也,既税以钱,又算以米,是一身输二税,远超前世之弊法。

    这个数字比另一个时空更高,因为还有了一个棉花役。

    王巨说,你说得好,请上书朝廷。

    然后发起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发起海运,运粮运棉,减少或免掉市舶司的一些抽解。

    接着规范两税与身丁钱,身丁钱那是无奈之举了,一些蛮人刀耕火种,如何以田亩计税?

    王巨便下牒令,征收两税就勿得再征身丁钱,征身丁钱就不得征收两税,又强行规订两税不得超过十抽一。身丁钱那多是半生半熟的蛮区,更苦,因此以他们收入的十五分之一计算身丁钱,然后与刘谊共同写了奏疏。朝廷也同意了。

    王巨还做了其他的一些举措,于广南西路各县县衙外置申明亭。

    这是朱元璋想出来的主意,一个了不起的主意。

    凡是民间田产、婚姻、斗殴、地基等纠纷,由各里的里正与胥吏共同调解,劝说双方做出一些让步。真不行,只好击鼓请知县来处理了。

    这样一来,各知县便能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抽身了,不要学王巨,王巨手下做事的人太多了,其他知县哪里能供得起这么多人哦?那么知县便有了更多精力治理地方的弊病,当然,不想好,整日花天酒地,那谁都无辄的。而且经过手下调解后。在场的胥吏对事情经过也更了解了,那么转到知县手中,也能迅速处理。

    这个举措推出来后,很受欢迎,王巨只是用在广南西路的,蛮人多,所以以调解为主,而且蛮人风俗与中原不同,这条举措有效地避免了许多刚上任流官因为不懂当地风俗,而出现误判的现象。并且也很符合宋朝“以和为贵”的精神,于是南方许多知州都推广了这个申明亭。

    王巨又于各个申明亭外勒石为碑,刻意写上这个税率,并且后面还有一句话。如高之,杀官无罪。

    如果那么官员征收的税率超过了这个税率,准许百姓杀官。

    赵顼下诏责问。

    王巨说道,此乃蛮区,官员又良莠不齐,若非如此。稍稍高出,超过百姓负担,便会有蛮人暴乱,一场暴乱下来,会死多少百姓,会用掉多少钱帛?它只是蛮人地区的一个特殊制度,即便没有这项规订,蛮人也敢杀官。有了这项规订,官员不敢胡作非为了,蛮人便可治理了。陛下勿要担忧。

    王巨不是说着玩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