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九八章 困惑(第2/3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棉花,立即就想到了木棉司,这个原因也很简单,江南西路与福建路有多少人口哪?都挤不下去了。但没有这个人口,木棉司用什么来变出棉花?

    再比如得到了辽东,现在开始用煤炭了,又出现了棉花,那么广大的北大荒得安置多少人口?但中原都没有了人,从哪儿迁民?就是百姓愿意迁,官员也会反对的。

    但怎么做,王巨也没有想清楚,毕竟他的地位仍不高,很多事做不起来。手中的资源同样有限,虽然延州十个大户人家因为竹纸被王巨绑捆了。

    然而他们只是延州的大户,不是真正的顶尖大户。要么还有高家,王巨敢绑捆高家吗?王安石也做不到啊。

    所以最后只好捆绑内藏库,逼的。

    颠覆!彻底的颠覆!

    张载几乎一言不发。不过王巨喜欢,就这样进京最好,哪里不是你发言的地方!

    不过王巨也即将面临着一个危机。

    原来他也想过,就象他自己比喻那样,马上变法开始了,站队也要开始了,学苏东坡那是找死的节奏。往司马光那边站,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的,虽然延州不属于什么朔党,但多少与北方人沾一点腥气吧。再等脚跟站稳了,来一个大变脸,但那样太没节操了。

    还有学习吕惠卿,做王安石帮手,小心地耐心地矫正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好的地方。所以他都登门拜访了张方平,说了那些让张方平奇怪的话。然而不管他怎么做,王安石未必会听他的。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不听他的,有两个下场,牵就王安石,早晚会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或者让王安石不高兴,象薛向那样灰溜溜地下放。

    所以这个选择一直困惑着他。

    直到这次进京述职后,才理清楚,隐身暗处,蓄机发力。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来了,郑白渠修好了,自己这个任务也完成了。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外放,然而赵顼肯定不会放自己走,到时候自己怎么办?

    老师呆在京城。若是做得高明,还能勉强置身事物。但自己进了京城,还能置身事外?

    张载去了京城。

    随后朝廷又派中使下来。

    第一件事是召程昉入京,主持泄洪区与淤田一事。

    司马光看了,王巨看了,两套方案全部摆在大家面前。对是否北流还是东流,王巨都不大赞同。但朝廷没有钱,只好凑合,于是王巨说了泄洪区与淤田。

    司马光说东流。因此两者一结合。东流加泄洪区。然而如何东流,又产生了争议,张巩建议立闭北流,司马光说先将东流疏阔,北流水少,水少积沙就会快,那么北流渐浅,东流又阔起来,那时才是关闭北流之时,现在关闭北流会容易出事。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很长。三两年就够了。敢情现在都知道这个积沙了。

    赵顼便让司怪光与张茂则下去再度察看黄河。

    王安石说了一句:“司马光议事屡不合,如令其视河,后必不从其议。是重使不安职也。”

    这不是他对治河的表态,而是说的实际话,除了司马光那些好朋友外,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司马光都说小人,奸臣,国贼,然后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让他参与进去,只有坏事。没有好事,弄不好吵吵闹闹的。结果什么事也做不起来了。

    赵顼哑笑,便只让张茂则一个人下去了。但张茂则也产生了误会。简单地看了一下,说二股河东倾已八分,北流只二分。因为东流离海近,流量肯定要大一点,但也不可能达到八分。这一奏黄河又出事了。

    但现在大家肯定不知道,既然东流已达到八分水,那么将北股河关闭起来,大约没关系。因此议关闭北股河。

    商议好后再议泄洪区与淤田。

    王巨在几张纸上写得十分清楚,包括原理,就象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