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五六章 世袭(第2/4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此,王巨记得前世上学时学过一句,地大物博,扯蛋么。

    中国地方大,但能称为物博吗?可怜若大的地方,能适合耕地面积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这百分之十几,也是百姓一点一滴开垦出来的,北方缺水,并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却到处是沼泽湖荡子。就是铁矿,还多是贫铁矿。正是因为有这群人,将高山变成了梯田,将湖泊沼泽变成了围田,将沧海变成了桑田,才生生创造出“富饶”之地。

    有了这样的兵,有这样的民,国家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不是军民之错,而是统治者之错了。

    所以赵顼听了他那个西方人的冷笑话,不觉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这个说得隐晦,王巨没有说明。主要就是怕争议,况且他现在这个年龄与地位,也不当由他来说。

    第三句话更不敢说。

    但这句话就与迁都长安的用意十分类似。

    “吉浦兄,为何想起这个?”可怜的,王巨用了这个,而不是用迁都一词。

    吕惠卿扬了扬手中的一册旧唐书。

    “哈哈哈,”王巨不由乐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伟大的迁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遥远了记载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国的迁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种无奈。例如东晋与南宋。

    还有一种为权臣把持朝政的迁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将东汉都城迁到许昌。

    真正的迁都有好几次,比如孝文帝的迁都,他的目标就是汉化。没办法,那时的汉人还有着汉朝的骄傲,冉天王就不说了,各大汉人豪门同样瞧不起这些鲜卑人。不汉化,不融入到汉人体系中,北魏就无法统治中原。

    应当来说,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几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满清。

    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但与天子御国门有多少关系呢?真相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北京不是满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将中原防御工事与军事扫荡一空,由是明朝连一个回旋余地也没有了。否则那么多皇子皇孙,选一个代理人,当真那么困难?那么以满清的兵力,节节受阻,能打到哪儿?

    另外就是武则天这次迁都。

    她的迁都乃是做皇帝,在长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里是关陇门阀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迁都。

    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视察洛阳。并且洛阳城墙一起由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修好了,还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迁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这时候遭到赵匡义的反对。

    由是传出一番话,赵匡胤说开封无险可守。想要宋朝长久,王都一是长安,回旋余地太大了,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阳,再拿下潼关、长安,宋朝各方面早准备好了防御,那么局面再坏,也不过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次之洛阳。洛阳不及长安之险,但前面好歹还有一个虎牢关!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