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81. 开发就应该超前一点(第1/2页)  陈家三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童新华把三儿茶杯和自己的茶杯端到自己房间,带三儿到床前的一对老式沙发上坐了下来,跟三儿说:“他们闹,我们聊聊。”三儿尴尬地挠挠头:“我说的行吗?”童新华惬意地躺下身子,抽了口烟说:“我就喜欢听你说,跟别人不一样。你的想法跟郎书记差不多,郎书记他不跟我说呀,我得捉摸他到底是什么意思,麻烦。”三儿又挠头笑笑。

    “情况童林跟你说了。”童新华眨眼想了一下,“规划那么大,到铁路以南了,那以后得做多少房子呀?菜籽湖有那么大市场吗?别到时候消化不了麻烦就大了。”

    三儿思考了一下说:“没多少房子。估计街道跟公共设施要占三分一,也许更多。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童新华仰头想了一下:“我也没听说过。”三儿接着说:“还有,你不能就想着市区的居民,只算这些人,那房地产市场是不大。上回不说了吗?菜籽湖有七十多万人呢,多少人想到城里买房子?如果买得起的话,可以肯定,人人都想买。

    “对对对对。”童新华点点头,“关键是,他们买得起吗?”

    三儿沿着自己的思路说:“省城扩大几倍了吧?房子都是老省城人买了?怎么可能?那一家得买多少房子?谁那么有钱哪?还在做呢,比前规模更大,你经常跑看到了吧?没边没沿。”童新华插话:“全省人民买,人口基数大,六千多万呢。”三儿点点头:“六千多万的确不少,抵得上英国人口了。”童新华提醒道:“英国是发达国家。”三儿不以为然:“发达国家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英国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工业化,中国人正在走这条路。”

    “你的意思是,”童新华怀疑起来,“中国也要发达是吗?”

    三儿点点头:“不能像以前一样,用农耕方式或者计划经济方式考虑问题。清水街经历了封建王朝,民国时期,计划经济,一陈不变。为什么?中国人太保守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客气地说,叔的思维还停在某个地方,瞻前顾后。”童新华感悟地点点头。

    童林走进门,安静地到床边坐下来。三儿接着说:“即使是菜籽湖,这些年经济发展也很快。两个原因:一是政策引导,上回我说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一是工业化,结果太明显了。叔到乡下去过,条件好点的农民都买小手扶拖拉机、小水泵了。都骂物价高涨,工资真涨少了吗?给小作坊打工都拿三百多了。最关键的是,许多工业品并没有涨价,甚至跌价了。最明显的是电器产品。叔拿三十多块钱工资拿好多年吧?那时候买得起电视机吗?一般人还买不着。现在买台电视机不难吧?为什么?市场经济,工业化大生产。”

    “是这么回事,”童新华挠挠头,“就是,你说这个干嘛?”

    三儿抽了口烟:“我的意思是,得用市场经济、工业化的方式考虑问题。”童新华调整了一下身姿。三儿又说:“城关扩展好几倍了,乱七八糟的,还是农耕思维。七八年前,振兴路和桐子路修建,菜籽人挺超前的,可惜都没规划好。估计当时有不少人骂娘吧?”童新华摇头笑笑:“我也骂娘了,说这都是拍脑袋工程。振兴路宽近三十米,桐子路五十米,那得多少车才修那么宽的路哇?劳民伤财。”三儿也笑笑:“现在不觉得振兴路先进了吧?跟别人比还落后了。”童新华咂咂嘴:“真是这样。滁水县城修得多好?那才叫城市呢。”

    “都说危机,”三儿弹弹烟灰,“跟计划经济比,现在经济形势太好了。经济好,财富积累就快。菜籽湖七十万人,这是菜籽的基本市场,大有潜力。有市场就有商机,有商机自然有人投资。房子做起来,价格合适,自然有人买。就算现在没钱,房子做到铁路以南恐怕要七八上十年吧?还早着呢。人想在城里买房子,自然会想办法挣钱,何况国家还有金融政策支持,可以按揭贷款。七十多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