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6章 兄长不留客(第1/2页)  宋起波斯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余玠想要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他并不是一个赞成推翻大宋王朝的人。《》 作为一个读书人,忠君报国的思想是有的。因为朝廷会给读书人更好的前途,因为历史的农民起义,多数都是山贼成灾,即便夹杂着一些读书人,也不过是不得志的人。甚至的所谓“读书人”参加的,不过是到后来看到大势所趋使然。

    蒲金书来前,不大明白为何赵伏波对余玠如此推崇,要让自己亲自来与他打交道。这还有马丁与赵伏波的对话,而其中的信息却不是这个时代的。

    历史上余玠接任四川的防备,是典型的受任于败军之际,临危之时。当时的四川,军队被蒙古人打的溃不成军,基本上失去了防御能力。行政方面也是一塌糊涂,机构紊乱、矛盾重重。放眼四方,到处是难民和抛荒的田地,这几乎是一种没有希望的情况。

    余玠在这里主持对抗蒙古军10年之后,四川变成了什么样子?失地基本收复,而且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山地连锁防御体系,上交的赋税甚至达到当时南宋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谢方叔和参知政事徐清叟的“不知事君之礼”的罪名下,就不得不放弃了一切。甚至于,放弃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让整个民族有了将近100年完全沦陷的耻辱。

    这就是赵伏波要蒲金书亲自前往夔州,与余玠打交道的原因。

    对于蒲金书的询问,余玠思谋的半晌,又轻轻转动脖子,悄悄在四周看了一眼,然后才用极轻的语气说出来。

    “蒲贤弟,虽然我不曾得到明确的消息。不过试想一下,倘若朝廷连济州岛都不放过,那么还会接受你们在大宋的所做所为吗?蒲贤弟率你的人走吧,倘若有朝一日你再来的话,只要朝廷有命你我兄弟只怕就不得不在疆场上相遇了。到时虽然愚兄知道麾下难敌贤弟所率锐军,却也要拼死而战的!”

    蒲金书稍稍怔了一下,不过旋即释然。这当然是表明,余玠会忠诚于朝廷,同时他也是一个认为大宋的朝廷还值得改良的人。而事实上,用“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宋必亡。

    不是说因为皇帝的懦弱,也不是因为蒙古人的战斗力太强。事实上原因在于,整个大宋已经没有了可以真正富国强兵的手段。别看这里大宋的经济总量居全世界首位,但问题在于,完全缺乏公平与公正的分配模式,完全没有法律坚持的官员,必然导致离心力的增加。

    请诸位千万不要小看“离心力”的问题,它与民族的“凝聚力”恰恰是对应的问题。甚至不笑请求所有的读者,不要去抨击所谓的“带路.党”。毕竟作为小民甚至于是狗官嘴里的“屁民”时,他们不过是求活而已。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决定了这样的结局出现。

    作为一个清醒的“中华民族”的一员,首先应该看到的是,防微杜渐让社会规则混乱的那些行为不要出现,一旦出现就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应。任由其发展,就必然是狗官与奸商的横行。这时除过唾弃在朝着这个恶劣发展方向发展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狗官与奸商,同时应该予以明确的行动给予真正的警示。到最后的时候,唾弃吧,从民族尊严的角度来讲,带路.党是可耻的。但前提是绝对不能否认那些造成这些恶果的前提,否则无情的历史必然还会重演。

    如果不能理解这样的变化,很简单的去设想一下,养了一群羊与一群狼的结果。养羊的敢于饿那些羊好几天,甚至饿死它们也不会担心。但养狼的就必须小心翼翼,因为狼没有吃的,就会考虑吃饲养员了。

    从这个例子上可以得出结果,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大宋最终的结局,同样是因为反抗不力的结果。因为大宋百姓们的“羊性”太重而“狼性”不足的原因,随后的“明”、“清”的遭遇,同样有这样的原因。总结一句,“传统文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