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二十三章:苛税(第1/2页)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明一代,军户的地位最低,还要低于农户及商人。
    洪武一朝,卫所制度繁盛,朱元璋也曾放出豪言,吾养雄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之粮。
    时至今天启一朝,恰恰相反。
    全国各地繁多的卫所及军户,成为朝廷难以处理的大问题,更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朱由校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问题在后世带来的灾难,所以才未雨绸缪,让朱燮元提前来到日后爆发冲突最为严重的山陕两省,整顿卫所军屯。
    可是就连朱燮元都没能想到,卫所制度崩溃的表象下,是底层众多根本制度的早已崩溃。
    户籍制c土地制,都是难以处理的大问题
    朱燮元整理了下心绪,好能让自己尽量看得可信一些,转头冲佥事官问道:
    “镇西卫去年征收军屯税,是按什么方式征税?”
    刚才已经说了那么多黑料,佥事官现在的反应倒是不再那么害怕了,他道:
    “回总督,对卫内军屯,每亩征粮一斗二升。”
    朱由校在万历四十七年继位,天启元年时曾颁布了减免全国赋税的诏旨。
    诏旨中明确规定,天启元年至天启三年,减免全国赋税,自天启三年开始,将施行新的征税政策。
    即全国官田亩税最高不得超过每亩五升三合五,而民田需得另减二升。
    也就是说,现在全国一些贫困地区,每亩征税最低的只有三升,这已经是历朝最低的时候了。
    朱由校的那份诏旨中,对卫所军屯并没有明确规定,不是没想到,而是不敢。
    卫所军屯,牵动的利益太多,当时减免全国赋税,不过是即位之初拢定人心之举。
    而天启三年颁行的新征税政策,实际也是在为后续改革田亩造势。
    当时水到渠成,并未激起任何浪花,可一旦涉及到卫所军屯,只怕就要起动荡。
    朱由校心里明白,对于卫所军屯,必须要缓缓图之。
    根据洪武年间祖制,军屯田税每亩不得超过一斗,镇西卫征税,在天启三年降税后,居然比历年都要高!
    这正说明了,卫所军屯在全国田亩中的独立性。
    由于几乎卫所军屯涉及到全国的文官武将,这些大明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根本不怕朝廷会认真的来查。
    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于伟只是其中之一,各地卫所情况,显然都不怎么样。
    更主要的是,这些苛重的军屯税,几乎都进了地方文官武将及地主c缙绅的腰包。
    身为皇帝的朱由校,并没有在历年户部的财政奏疏中看见全国各地的军屯税有增加朝廷多少收入。
    朱燮元身在地方,对这种情势更为了解。
    就拿镇西卫来说,该卫军屯,十有九荒,军户即便有心耕种,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达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镇西卫还征收如此苛重的军屯税,无异于是在夺财害命。
    军户活不下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洪武以来,全国各地军户的逃亡现象屡禁不止。
    即便朝廷有严令,军户依然铤而走险,携家出逃。
    这种情况在万历年间开始屡日剧增,到了如今的天启年间,更是已经司空见惯。
    那么,军户逃亡的后果是什么?
    是该军户及全家,永世都将见不得光!
    永乐年间,朱棣针对日益增长的军户逃亡现象,定下了严规,即一人逃亡,牵连全族。
    若军户逃亡,当地官府会到逃亡的军户家里抓另一丁壮,谓之补缺。
    这也就导致了广大军户娶妻难的现状,没有几个女人愿意嫁给军户,因为如果你嫁给军户,相当你把你全家也给坑了。
    有的军户的确想到过解决办法,就是牺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