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六章 火德?水德?(第2/4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带兵打仗的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结果,将近二十年前,段韶在攻打徐州时,一时不慎,被梁将李笠以水攻,打得兵败身亡。    这前车之鉴,确实要谨记在心,官军扎营河畔,取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同时,确实要防河水暴涨,以及敌军施展水攻。    连日暴雨,汾水水位暴涨,所以军中有人专门观察水位,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报。    现在,水位在涨,但看样子,不可能没过营地,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    至于水攻.....怎么可能会有水攻?    将领们想得明白,楚军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无法从容在上游地区筑坝蓄水。    斥候可都是探得清楚,上游数十里地界,根本就没有楚军筑坝的迹象。    。。。。。。    绵绵细雨中,楚军大营边上,行军总督武祥冒雨巡营至此,站在几座炭窑边,看着已经改做烘干窑的窑炉,问窑工:    “忙得过来么?全军上下,那么多人的衣物都要烘干。”    烧窑的窑工回答“忙得过来”,武祥点点头,转头,对跟着巡营的实习军校生讲解:    “雨季行军打仗,衣物的干燥是个问题,将士们的衣物或者被褥若终日湿漉漉,很容易生病。”    “尤其贴身衣物,若不能保证干爽,皮肤容易沤烂,而干粮等食物也容易发霉,将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住宿,很容易生病。”    他简要的说了一通,有“实习生”举手,得他同意,便问:    “节下,请问这炭窑的搭建,从一开始,就是考虑到连日大雨,将士们的衣物需要大量燃料来生火、烘烤么?”    武祥稍微迟疑了一下,回答:    “是,有备无患,雨季行军作战,尤其要注意囤积燃料,不然,即便是现场砍伐树木,木柴都是湿漉漉的,不好烧不是?”    这解释有道理,实习生们点点头,又问了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都是陪同巡营的将领们来解答。    武祥看着眼前这几个炭窑,想起方才的回答,心中一叹:不是故意隐瞒,实在是关系机密。    此次出征,大军要翻越太行山,攻击河东地区,因为军中配备了火器,所以需要动用大量火药。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火药的用量很大,但经由山路长途运输十分不易,且路上容易出意外,譬如火药意外爆炸,所以,参谋们拟定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案。    大量的火药,都是到了目的地后,譬如平阳地区,再“现场配制”。    火药的成分对外保密,但“有司”的相关人员清楚其成分:少量的硝、硫磺,大量的木炭。    那么,行军只需要携带大量的硝和硫磺,到了目的地后,现场伐木烧炭,然后用专用设备把木炭研磨成碳粉。    再严格按照配比,“现场配制”火药即可。    如此一来,即解决了大量火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易爆”的问题,也使得运输队的负担少了许多。    当然,因为沿途要使用火器攻坚,必要的火药携带量还是要保证的。    武祥正要给“实习生”们讲解一些雨季行军作战的注意事项,随行的参谋看了看怀表,低声提醒:“节下,时间差不多了。”    “是么?准备得如何了?”武祥问,参谋回答:“都准备好了。”    武祥点点头,带着实习生们,转到营地西侧,登上新搭建的一个高台上。    高台上有雨棚,所以登台的人们不用担心淋雨。    “大伙应该都已经知道,大雨之后,河水必然上涨的道理。”武祥大声说道,指着西边平阳城,指着平阳城后的汾水。    “谁,能告诉我,河东地区的整体地形,像什么?”    实习生们纷纷举手,武祥点了一个:“你来说。”    “是,节下。”那实习生干咳几声,说:“河东地形,为南北走向,考虑到平地和山地的形势,类似一个葫芦..”    “晋阳所在平原区域,为葫芦的上半截,平阳所在平原区域,为葫芦的下半截,汾水自北向南贯穿而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