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三章 参议(第2/3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行在,所以大部分江南物资的旅程在淮阴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如今行在在开封,那么,这些物资还得继续前进,入泗水,过寒山堰,入“彭城湖”,走汴水,抵达开封。    这里就有个问题:寒山堰的存在,导致航运需要中转。    不过,寒山大规模使用轨道运输,有一套成熟的转运制度,所以能保持极高的“水-陆-水”的中转效率,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    严重的问题,是开封至徐州“彭城湖”这段汴水河道,冬天水位较低,载重量大的漕船通行起来颇为吃力,一些河段需要人力、畜力拉纤。    考虑到楚国终究要灭齐、灭周统一天下,那么,确保一条通畅的水路,使得东南物资能够以较低成本运抵开封,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此外,将来天下统一,未来的国都,极大概率要设在洛阳。    那么,沟通黄河与淮水的新运渎,也是 求书请后台告知管理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p>支撑洛阳日常生活物资巨大消耗的重要“粮道”,可以一直用下去。    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疏浚汴水河道,将其适当挖深、拓宽,使其变成大运渎。    但是,因为汴水受水于黄河,黄河夹杂着泥沙,所以存在河道淤积的情况,这一情况,会伴随新运渎“一生”。    运渎的西端(汴水上游河段)必须定时清淤,才能确保航道通畅,不然,冬季河段容易变得“断断续续”。    而有司经过现场勘查,以及数年来对各地雨量、河流流量进行观察的结果,对这条新运渎的路线进行了“修正”。    认为最好的路线,是部分借用汴水河道(开封-睢阳段),然后在睢阳段偏离汴水河道,向东南方向走。    仅就“勾连河淮”这一目的,新路线运渎,无疑是最佳选择。    但这一变动,就会绕过徐州寒山,而徐州的煤、铁,又必须大量输送至开封(以及将来的洛阳),怎么办?    工部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以及运渎路线的勘察机构,组织大量水工以及有识之士,多次论证之后,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修铁制轨道,连接徐州寒山和亳州睢阳。    这条轨道,全长大概三百里,跑的是马拉四轮重载货车。    轨道运输,在徐州和饶州已经实行多年,通过马拉货车,进行高效率(相对传统陆运)的运输,相关的管理经验已经成熟,也有对应的人员储备。    而轨道的造价虽然高,但能保持在稳定的水平,日后的维护成本(估算),也在朝廷承受范围内。    这条轨道若建成,可以作为汴水(睢阳-彭城湖)航运的辅助手段,夏秋季节,和水运一道,增加寒山-开封的物资输送量。    煤、铁等物资,可以提前大规模运抵开封储存,冬天时,开封就不会缺煤。    至于粮食,秋末冬初,江南和两淮的粮食,走新运渎运到开封即可,毕竟徐州地区主要输送的物资除了煤、铁,就是各类手工业制品。    这些手工业制品,在冬天时,以轨道运输的输送能力,完全能够顺畅的运到睢阳,转水路去开封。    所以,工部这边给出的最新方案,就是修改路线后的新运渎,搭配轨道运输,来解决东南地区物资输送开封的问题。    随之而来的,就是开支骤增。    新运渎改路线,开支增加,增修轨道,开支更大,就像个人本来想买一件填充芦絮的寒衣御寒,结果商家却向其兜售皮裘。    当然,芦絮寒衣的保暖效果,肯定比不上皮裘,但前提是,商家兜售的真是皮裘,而不是糊弄人的“纸制”假皮裘。    又一堆资料送上来,说的是轨道的规划方案,其中包括成本估算(工程造价估算、建成后维护成本估算)。    因为引用了徐州、饶州轨道运输的现成例子,所以资料很厚。    王僧辩见着这资料的厚度,只觉得头疼,身边“参议”见他点头示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