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 手段(第1/3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夜,李笠正挑灯夜读,不过他点的是煤气灯,所以不需要“挑灯芯”。

    灯不用“挑”,读的也不是书,而是看资料。

    他在周国安插有细作,调查周国的各类情报,这当中,就有周国的佛教发展现状。

    收集的情报,现在已经汇集成资料,就在他手中。

    仔细看了看,李笠觉得周国佛教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换句话说,佛教大兴并不是一国才有的现象,当今天下,到处都在崇佛,甚至到了佞佛的地步。

    南边,李笠印象最深的是梁武帝佞佛,建康城里佛寺有五六百家,大量男女出家为僧尼,寺庙占据许多田地,却不用缴纳一粒米,无一人服劳役。

    但不止南方,北方两国也是如此。

    齐国的国都邺城,内外佛寺也有数百家,河北各地的寺庙同样很多,也有大量男女出家为僧尼,南方存在的问题,北方同样存在。

    而西边的周国,这个问题同样明显,长安城里的佛寺,相比当初的邺城、建康要少些,但也有数百家。

    其中,还有大量权贵舍宅为寺,供养自己中意的法师,以作“私人订制”,导致大量小型寺庙存在。

    此外,权贵们还热衷于造像,陇右地区的秦州,就有大量依山雕刻出来的佛像和石窟。

    这基本上都是权贵们带头搞起来的。

    周国也缺铜,但是,大量的铜,被拿来铸造佛像,供奉在寺庙里。

    大量劳动力被寺庙庄园吸收,成为不缴纳赋税、不服兵役劳役的隐户。

    对于这些百姓来说,给寺庙当寺户,可比当府兵好多了,毕竟不用上战场打仗,没有生命危险。

    李笠越看眉头越拧。

    将来灭了周国,还得在关中、陇右地区进行“检寺”,不这么做不行。

    他放下资料,回想这几年,在楚国以及新收复河北地区实行的“检寺”政策。

    李笠没有用“灭佛”这种极端手段来处理宗教事务,而是用检寺这种相对温和的手段“徐图之”。

    效果还是不错的,但隐患依旧有。

    南北朝乱世,持续了两百多年,乱了人心,曾经被大一统王朝当做社会稳定剂的儒学,明显衰落,知识传家的士族,沉迷于谈玄。

    中原传统宗教道教,因为南朝的孙恩、卢循之乱,被朝廷视为威胁,大力压制,人们开始迷茫。

    乱世中,朝代轮替频繁,无数的杀戮,让贵贱分明的各阶层,都对现状和未来惶恐不安。

    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寄托,既然道教不行了,儒学也无法协助各国统治者结束乱世...

    于是,汉时就传入中原、但发展缓慢的佛教,迎来了爆发期,发展得很快。

    富贵人家,苦人家,都如同缴纳保护费那样,向佛寺捐献财物,日夜焚香祷告,祈求佛祖保佑他们和家人平平安安。

    保佑他们今世富贵,来世也富贵。

    若今世贫苦,那么就求佛祖保佑,保佑他们来世发达,过好日子。

    这样的需求是明确存在的,存在于各个社会阶层。

    所以,即便朝廷检寺后,把寺庙数量削减了七八成,让大量僧尼还俗,但人们对于拜佛求保佑的需求,持续不减。

    而佛教发展上百年后,“根系”愈发细密,佛寺只是根系之中较大的那一部分,而细分的根系,譬如各种造像组织,念经、讲法组织,数量也很多。

    这些组织,十分亲民,或者本身就产生自民间,以造佛像、讲经为由头,将信徒组织起来,集体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又发展新信徒,于是,形成了事实上的宗教结社。

    这些基层宗教组织,有的依附于寺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