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第1/4页)  平凡苦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如果有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的街头采访随便一个中国人,问他“请问您认为一年的365天之中,最重要的是哪天或者哪几天”估计有七八成的概率会回答,是过年那几天

    是的过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太重太重的分量。

    为了理想而奔波的人们,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于自己的工作、事业。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之下,不敢偷懒,不敢懈惰,每天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只有过年,才是自己心灵可以放松的时间。只有家乡,才是在外漂泊灵魂停靠的港湾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人们喜欢过年应该是过年了才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吃大喝,可以穿新买的漂亮衣服,可以顺理成章地不用出去干活。

    而在物质极端丰盛的年代,人们还是喜欢过年。哪怕相隔千里,哪怕高速拥堵,哪怕抢票艰难人们还是从漂泊的城市千里迢迢,想尽办法赶回家乡,肯定就不是为了简单的吃喝了。

    为的,只是那浓浓的乡情;为的,只是能看看自己年迈的父母;为的,只是能和自己的儿时玩伴,亲朋故友畅谈儿时的趣事,畅谈自己的经历,可以不用再戴着面具说话,可以让灵魂得到短暂的休息

    春节具体有多少年历史,资料上并无记载。资料上关于春节如何形成的记载如下:

    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春节历史悠久,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但是在现代,春节的完全结束一般定义在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后

    至于这个“上古时代”,究竟是什么时代西元多少年作者想,应该不晚于传说中的“圣王”伏羲、神农、颛顼、帝喾、黄帝、炎帝、尧、舜时期吧

    大年初四这天,曾仕湖家叫年饭了

    往年曾仕湖家叫年饭,都是“半仙”和曾仕湖妈妈操心的,无非就是叫上曾仕湖的曾祖父曾而正公的孙辈这几家。曾则宏的五个堂兄弟,和回来拜年的姑姑,姑丈,姐姐、姐夫们一大家人一起吃餐饭。

    曾村人叫年饭惯例,基本上是叫到同一个爷爷下来的堂兄弟。再远一点,就没办法叫到了,因为人数太多,如果那样叫年饭简直就是办酒席

    其时“家主”还是半仙曾则宏。曾则宏同爷爷的堂兄弟就包括了曾而正公大儿子曾优鹤那系的曾则蓝、曾则图两兄弟;曾而正公小儿子曾优鸠那系的曾则起、曾则伟两兄弟。半仙曾则宏是曾而正公二儿子曾优鹏的唯一苗裔,这个前面已略有交代,再次赘述当然,十几年后曾仕湖等人全部成家后叫年饭也还是叫这几家,只是人更多了

    往年叫年饭一般都是约20个,两桌子人。曾而正公这五个孙子每个人膝下的小孩倒是很平均都是两个,除了半仙曾则宏是两个儿子之外。其他曾则起、曾则伟、曾则蓝、曾则图都是一子一女。

    曾仕湖的两个叔叔:曾则蓝、曾则图因为从他们小时候就跟着他父亲曾优鹤搬去了县城居住,所以对于曾仕湖来说比较陌生。知道是叔叔,也知道过年,清明等节日,或者有婚丧嫁娶等大事,都会在聚一起吃饭。曾则蓝的两个小孩和曾则图的两个小孩,也就是曾仕湖的四个堂弟妹,对于曾仕湖来说也是比较陌生。从小就没在一起长大,而且年纪都比曾仕湖等要小5岁以上,不是同一代人,和曾仕湖无甚交往

    和曾仕湖比较熟的是从小生活在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