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乙字卷 朝露待日晞 第七节 不甘寂寞(第2/2页)  数风流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次参加秋闱的年龄不一但也基本上都在十四岁以上一次未过便须再等三年那么基本上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年了。
    而未过而敢来青檀书院的本身都是得到了本省本府的士林大儒大贤们的推荐也都是有相当自信的他们缺的其实就是一个中举的机会而已。
    乙舍就是从未参加过乡试的现代话说就是应届生年龄一般在十六岁以下以十三四岁居多。
    这些学生大多在本地就以早慧、灵秀且读书有悟性著称所以才能在中了秀才之后便获得推荐来青檀书院。
    像陈奇瑜、傅宗龙这些都属于此类他们更具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在乡试甚至会试中一举而过。
    当然现实是残酷的人人都自信能过始终会有相当大一个群体会被淘汰下来哪怕青檀书院排名顺天府四大书院之一。
    毕竟乡试会试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每年中式名额有限各地都有优秀人才而且像金陵的各家书院一样实力雄厚所以每一次乡试和会试都是龙争虎斗激烈无比。
    从本质上来说甲舍和乙舍就只有年龄上的差距都是秀才并无其他区别不过冯紫英一来却的确有些独特。
    他是国子监来的甚至连秀才都未曾取得但如果一定要按标准来算国子监监生几乎是和举人同等了。
    因为按照朝廷律例国子监监生和举人一样其实都已经具备做官资格只不过在为官职位上略微有所区别。
    当然冯紫英自然不会去盘算这个他也没有资格去计算这个。
    既然是奔着日后乡试会试去的他主要目的还是来读书另外也就是要借助青檀书院这个平台来为自己日后踏入大周政坛之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基本盘和人脉关系网。
    来之前冯紫英就认真了解过近三科青檀书院的乡试和会试成绩也就是中式情况。
    元熙三十八年青檀书院参加乡试学子七十六人考中举人二十八人其中在顺天府参考者十九人考中八人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因为永隆元年也就是元熙四十一年新皇登基恩正并科元熙四十一年青檀书院参加秋闱乡试学子七十九人考中举人三十八人其中顺天府参考者二十一人考中十一人这个情况较为特殊恩正并科名额较多所以中式比例更高。
    再往前一届的元熙三十五年情况也大体与元熙三十八年相似。
    永隆二年也就是今年春闱大比青檀书院参考学子十九人考中进士七人这个比例更是惊人几乎达到了一小半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几大书院。
    像通惠书院参考春闱者多达九十八人但是考中者不过区区十人崇正书院参考者也达到了七十八人但考中进士的不过六人。
    当然这些参考者很多都是回各省去参考但是他们在青檀书院的这段学习历史还是很是为青檀书院添了彩。
    正是因为如此高的中式比例才使得南北学子趋之若鹜即便是通惠书院和崇正书院其中式比例也远超于各省官办府学和书院所以才会吸引到更多的学子不远千里来读书。
    这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有才华而刻苦努力的学子越是渴望来这些著名书院读书而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汇聚在这些书院里读书营造出的气氛也越来越好使得书院教学水准越来越高中式率自然也越来越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