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7章 何为霸,何为王?(第2/2页)  三国之烽烟万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的诸侯,并保卫边疆,宣称促进周王朝的大团结,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王室的名义四处征战,合法扩张。

    从东汉皇帝赐封各个诸侯的诏来看,像伊尹,霍光这样的名臣,像齐太公这样的大霸主经常被提及,提及的缘由是他们为当时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按照西周分封制度的赏赐原则,对王室有功的人物,是有理由得到土地民众,形成诸侯国家。由此可以整理出他们的思路。

    在不得不尊重现任皇帝以确保政治上能够主动,但又必须实现自身改朝换代矛盾驱使下,必须践行“尊王攘夷”的旗帜。

    用以天子名义出战,可以宣称是捍卫国家统一,既为国家立功,贾诩知会韩炜,要常常以功臣自居:而征战本身是扩张,势力的扩展。

    一个口号完美地解决了名义扶汉与实际废帝的两重矛盾……进而分封为诸侯国,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无限膨胀加上适宜的时机,就可以挤掉颓败的汉室,实现自己的霸王之梦。

    然而“尊王攘夷”是否同春秋时代的相同呢?

    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判别。基本依据就是“王霸”理论的内核部分“霸王之道”。

    孟子曾经对“王”和”霸“做出判断:”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法家路线,王是儒家路线。这是孟子视野里的“霸王”。

    但是“尊王攘夷”与孟子略有不同,在策略上较偏重法家路线,而在精神境界是儒家路线,这就是从董仲舒时代提及,由汉武帝开辟的“霸王道”。

    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董仲舒的说法是:“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霸王之道,皆本于仁”。

    其目标是致力于实现封建大一统的社会。

    “王道”指向儒家路线,是“霸王道”的核心部分,强调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以儒家路线为方向,把国家塑造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为”的礼制社会,由此它也成为本文致力阐述的“王霸”理论的本质,据此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有了本质的不同。

    秦始皇的单纯的法家路线的巨大作用也引起汉代统治者的关注,用法家的强硬遏制社会的反抗,或者用严厉的法律惩治上层的非法作为,是有效的。

    可以这样说,”王道“是本质,是大方向,是哲学上的内容:而”霸道“是‘辅助,在“霸王道”的法家更多成为国家的法律,成为实现公平的手段,是相对于“内容“的形式。这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基本关系。

    “尊王攘夷”的总体思路是,借用春秋“尊王”模式,在策略上沿袭“霸王道”,最终把分崩的社会重新导向儒家始终关怀的世界中,一切指向儒家的天下蓝图和社会情怀。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朝廷时局,尽在贾诩掌握,韩炜的霸王之业也随着贾诩登上丞相之位从而成功奠基。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