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693 一战成名(第2/3页)  陆一伟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南阳县的教育历来不受到重视,如论从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与临县马平县是天壤之别。马平县每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而南阳县从建校以来一个都没有。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南阳县的历任领导都把目光放在了煤上,无暇顾及百年大计,就连身为名牌大学出身的张志远也对教育不感兴趣。

    为什么?这里面带着浓重的个人色彩和功利性。在以发展为先,以经济衡量政绩的年代,领导们的目光纷纷停留在挖出来就可以变钱的煤炭资源上,效果立竿见影,GDP当年就可以翻番。而教育呢?投资占线长,且回报少。如果抓教育,必须得有优质的生源和优秀的教师,可这两样南阳县一个都不具备。

    要知道,优质的生源要从基础就要抓起,一步步输送上去,保持较高的水平才有可能挖掘潜质,如果基础不牢,就是老师教的再好也于事无补。而优秀的教师更是可遇不可求,谁愿意来这穷山恶水当教师,根本留不住人才,特别是基层,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代课,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就算两样都具备了,谁又能保证一战成名?

    如此苛求的教育,历任领导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求出大多成绩,只要不是全市倒数第一名就行。如此发展理念,教育能搞好才怪呢!

    陆一伟深有体会。他当年考大学时,一个班就考了两个本科大学,其中一个就是他。而其他的,大部分都放弃学业选择外出打工的,只有少数同学选择复读或上专科院校。如此差的教学质量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移民工程项目上,陆一伟已经考虑到在小区内建一所中学,但项目泡汤了,此事也得从长计议。

    陆一伟从范春芳的言语和眼神间听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看了下表起身道:“走,我现在去学校看看。”

    听到陆一伟重视了,范春芳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立马起身跟在身后往门外走去。

    陆一伟快到楼梯口时,又折返回来敲了敲宋勇的房门。不一会儿,宋勇迷迷糊糊开了门。见他此番模样,陆一伟没说什么,道:“你现在有事没?没事的话和我去一趟学校。”

    下了楼,宋勇要开车去,陆一伟摆手道:“就几步远,我们走路去!”

    石湾乡政府位于石湾村,沿着狭长的河谷集聚建设,村内仅有一条公路串联起来,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也就一公里左右,但该村居住着多达3000余人,这在南阳县算是人口大村。

    乡政府位于石湾乡中心,而石湾乡中学坐落于村西头,陆一伟一行走了十多分钟抵达。一路上,群众们就像到动物园参观一般围着陆一伟,一些孩子甚至尾随其身后,都想看看这平日里连面都见不着的父母官长什么样。

    群众对领导的敬畏的,甚至是害怕的。这种距离不是无形中形成的,而是领导们人为制造的。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应该与群众不一样,无论从言行举止还是形象气质,让人们从人群里一眼就能认出那个是领导。显然,这与我党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但官本位的思想一直是官员们无法根除的封建残余。

    陆一伟受过高等教育,曾经的鸿鹄之志希望当一个好官,可从踏入这个大染缸后,无形中潜移默化身上有了官气,他尽量在改变自己,但大环境的气候不变,仅靠他一人努力微不足道。

    石湾乡中学的大门是传统的门洞式大门,两侧脱落的墙皮还留有时代的记忆,曾经猩红的大字底色裸露在外,依然可以看到“打倒土豪劣绅”的字样。大门口悬挂着“石湾乡中学”的木牌被风吹雨打已经变得字迹模糊,而大门顶上用石头刻着的“始建于1958年”在岁月的磨砺后还清晰可见,记载着岁月与历史的碰撞,年轮和辉煌的蔚然,却在时代的大潮中逐渐消褪陨殁。

    石湾乡中学曾经是南阳县最好的中学。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