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四章 林无为(第1/2页)  我真的想回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因为这下联嵌以彭祖姓名,不仅对得工仗,而且意思与上联紧密吻合,字字不离汤羹之事

    九江郡郡守不禁感慨道“不意在这荒村僻野,竟有如此饱学之士”

    喝饱了啥汤,二人起身告辞,林学文说什么也不收他们的汤钱,只希望二位能为他林家的啥汤扬扬名就行了。

    九江郡郡守和林言走过林家小院的院门时,只见院门下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铺着雪白的宣纸,文房四宝俱在。

    林言明白了老族弟的用意,悄声对九江郡郡守道“郡守,咱是不是该给人家留下点什么刚才您夸赞人家的汤是九江第一啥汤呢”

    九江郡郡守心情正好,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九江第一啥汤”六个大字,并盖上了官印

    只说九江郡郡守回到九江郡的第二天。

    林言又悄悄来到梨花湾,他找到林学文要弄个清楚说好的告状,怎么变成了如今这么没头没脑的一出戏

    林学文一声长叹“言兄啊,老弟我对林王瑗确实有一肚子怨气,昨天我何尝不明白你的意思”

    “只是我不禁想,这林王瑗在青阳县为官称不上贪酷,治河又有一套。”

    “我若是因为个人的私事告了他的状,郡守一怒之下必将他撤职,你说到时候让我如何面对九江郡的灾民啊”

    “因此,我临时改了主意,让小伙计摆好文房四宝,只求郡守一幅墨宝有了郡守的墨宝,我等于是有了护身符,相信林王瑗不会再为难我了”

    林言听了叹息不已“学文你不仅有真才实学,且怀有一颗包容万物的仁心,只是却布衣终身,汤鼎为业,可惜了”

    没几天,林学文重回青阳县县城,就在县衙门口搭了个草棚,把开啥汤店的锅碗瓢盆依次摆开。

    看门的衙役不敢怠慢,急忙报告给林王瑗。

    林王瑗听后,纳闷了这林学文莫不是昏了头,竟敢跟官府公开叫板这下好了,休怪我是灭门的县令

    但当林王瑗走出衙门一看,不由傻眼了,只见郡守的墨宝高高地挂在草棚上

    林王瑗起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辨了又辨,确认是郡守的墨宝无疑,不由得腿一软,“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第二天,林学文就被衙役们前呼后拥,请回了清空了的拐角楼。

    第三天,林王瑗也明白了林学文的一番良苦用心,感慨不已,从此洗心革面,一心为百姓办实事,当好百姓的父母官。

    林王瑗担任青阳县知县期间,不仅治河有功,修筑了几道大堤,确保了青阳县以后百年内无大灾,而且重新修订了青阳县县志。

    这两件德政被人称颂至今。

    在县志“风物记”中,林王瑗对林家的啥汤单书一篇,赞其味醇品厚

    此间事了,林学文的啥汤店生意再次红火起来。

    而他因为衣食无忧的关系,便准备再次看书,准备考科举当官。

    只是他似乎与他第三代先祖林无仕一样,跟仕途无缘,所以他考了一辈子的科举,也没有考中秀才。

    而在林学文死后,神奇的“林公指”也莫名失去了作用。

    如此一来,就导致林家后人难以靠卖“啥汤”维持生计。

    因此在林学文死后,林家便迅速衰败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林学文的孙子林无为,他长得文质彬彬,模样周正。

    此时的林家,没了“林公指”,再加上“啥汤”的配方早已被林学文公布出去。

    所以“啥汤”现在已经开满了整个九江郡。

    林家卖“啥汤”没了优势,渐渐地,也就不卖“啥汤”,改做其他营生了。

    而这天,林无为背着一篓鸭蛋和两只肥硕的白鸭到集市上去卖,鸭蛋很快就卖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