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三章 慈幼庄(第2/2页)  我真的想回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寄信的人,是他儿时的玩伴。

    提起这个人,李牧之脸上总会莫名流露出一股不自然。

    并且徐杰隐约感觉,李牧之对他这个儿时的玩伴,似乎有着一丝愧疚。

    之前在调查李牧之杀人案的过程中,徐杰无意发现李牧之的母亲,先天得了血郁之症,所以是没有生育能力的。

    当时徐杰就猜测,李牧之应该是被领养的。

    而果然,在与李牧之的交谈中,他对自己小时候是孤儿的事,直言不讳。

    李牧之没被李县令领养之前,一直都是住在“慈幼庄”,这个所谓的慈幼庄,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孤儿院。

    其实孤儿院这种慈善机构,自古就有,只是说法不同。

    早在殷商时期,西伯候,即后来的周文王,便在岐山下的周原,施行仁政,敬老、慈少、尊礼贤者,所以周文王算是关注老人、儿童的第一人。

    不过当时还只是一些社会救济措施,没有专门的慈善机构,因此这些社会救济任务,均由郡县官吏直接完成。

    等到了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专门的社会慈善机构,当时叫作“孤独园”,专门收养穷人和孤幼之人。

    梁书武帝纪下中曾记载“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各郡县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发展到隋唐时期,当时的孤儿院又被叫做“病坊”。

    这个病坊,有些类似平民医院、养老院、孤儿院的结合体。

    唐会要卷四十九病坊记载“至德二载,两京市各置济病坊,嗣后各州普遍之,多设于庙宇。病坊矜孤恤穷,敬老幼养病,四时供承。”

    一直到了宋朝,孤儿院性质的慈善机构方才正式确立。

    宋史理宗本纪记载“癸亥,诏给官田五百亩,命临安府创慈幼庄,收养道路遗弃初生婴儿,仍置药局疗贫民疾病。”

    意思是说,宋理宗淳佑九年,给官田五百亩,于临安创建慈幼庄,收养遗弃的新生儿,并置乳母喂养,无子女者可来领养。

    而在这个世界,慈幼庄也是专门收养孤儿的场所。

    李牧之对小时候在慈幼庄长大的生活,并没怎么详细描述。

    只是说他六岁那年,就被李县令夫妇给领养了。

    在被领养后,他便一直住在武安县,并从那以后,就与北山镇的慈幼庄失去了联系。

    直到现在,他儿时的玩伴,忽然给他寄了一封信。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