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一章 赵岐的左右逢源(第1/2页)  汉末之奇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一章 赵岐的左右逢源

    闻言,贾诩微不可闻的吸了口气,目光悠悠的看向赵岐,知道关键的一刻来了,若是赵岐没有按照自己的吩咐,还是坚持将姬昀在长安的所作所为全告诉了姬溪,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姬溪将即刻班师回朝,阻止姬昀的计划。

    在来之前,赵岐确实打定主意要将姬昀在长安的专横跋扈如实道来,可经贾诩提醒之后,他顿时什么也不敢说了,可不说也不行,不说的话姬溪更会生疑,必定会亲自派人去长安查证,介时,谁也别想瞒住姬溪,所以,他只能提心吊胆的遵照贾诩的交代说“长安一切顺利,大将军不必忧心。”

    姬溪自然不可能这么容易便相信,是以狐疑的看着赵岐。

    赵岐方才为难的说“近日来,境内乱象四起,朝廷焦头烂额,故想请大将军回长安总览大局。”

    将军队全部撤离之后,国家巡查兵力出现了空白,出现一段时间的乱象是必然的,这一点姬溪是有预料的,也是他自身赌气所造成的,只不过,姬溪却没有预料到后果会这么严重。偏偏,这严重的后果在姬溪看来也并不是不可能发生。

    贾诩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并以这一点出发,瞬间打消了姬溪的疑虑。

    此时的姬溪再想皇帝要封他为王,当然有试探的意图,但除了试探之外,一方面要以封王之举表达皇帝对姬溪骤然撤出兵力的不满,还有一方面便是朝廷确实难以为继了,需要姬溪的协助。

    这个逻辑是通顺的,确实贾诩强加于姬溪的。姬溪并没有察觉,所以很快便认可了这个逻辑。至于班师回长安,确实不可能的,国内的乱象只是一时,出动些兵马也就解决了,在姬溪想来,朝廷也并不希望自己回去,只是想借赵岐之口向他索要些兵马而已。

    注意已定,姬溪说“高祖曾定下铁律,异性不得称王,某绝不敢受,并且必将曹操之流踏平以彰显大汉威严。请赵大人代为转告陛下。”

    赵岐俯身应是,后有期盼的看着姬溪。

    姬溪呵呵一笑,说“另外请赵大人转告陛下,国内之乱局乃小患,强兵方为国之大事,不可因小失大。某将遣两旅之师随赵大人回长安,交由兵部指派,想来应该足够了。”

    闻言,赵岐顿时松了口气,却隐晦而诧然的看向贾诩,暗叹此人当真了不得,对姬溪的反应竟预料的丁点不差,连姬溪会派出两旅之师都计算的极为精准。

    贾诩神色淡然,然而心中也松了口气,知道这一关已经过了。

    接下来,姬溪又和赵岐闲谈了几句,二人也不熟悉,性情也不相投,是以寥寥几句后姬溪便没有兴致,赵岐适时的告退离去。

    次日,姬溪指派了两个旅的兵力随赵岐反悔长安,便再也不管长安的那些闲事,继续隔三差五的去攻击云中城。眼见着军队的实力稳健的上升,将士们身上的铁血日渐觉醒,姬溪乐在其中。浑然没有发觉自己早已落入了姬昀的局中。

    却说赵岐挟两旅之师回到长安,立刻引起了朝堂的震动,大家都在猜测姬溪为什么派遣军队进城。而刘协的第一反应更是,姬溪之所以派遣军队入长安,是为了给姬昀壮声势。

    对朝堂上的议论,赵岐只能按照贾诩吩咐回应,说姬溪不肯受封,却感念皇帝恩德,故而反省之前仓促撤离兵马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所以派出了两旅之师交由兵部差遣,以弥补先前的祸端。

    这个解释,能解决朝堂中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疑惑,赵岐自己也是认可这个逻辑的,可在刘协心中,事实却决然不会是这个样子。

    归根结底,国内的乱象日渐趋于平静,根本就不再需要姬溪的兵马,那么,刘协自然认定姬溪派遣军队如长安是别有居心。瞧,在贾诩的作梗下,赵岐对姬溪有一套说辞,对刘协又是一套说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