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花荣争夺武状元(第1/2页)  宋小鱼的水泊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宁二年春,大宋武举考场在东京城雷家桥西南,祀太公姜尚的武成王庙旁的武学校场开考,先武后文,加设了文化课,“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李卫公问对,默写精要,另有问答题。文化课过不去你就滚蛋,没有资格考中。

    大宋武举分三甲,一甲一名武状元,二三名统称榜眼。

    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将。宋朝虽然历经坎坷,但终将武学制度化,并编订了教材武经七书。而朝廷颁布补官差注格法,又将武举授官与军队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选拔军事人才的观念看,宋朝武举更加理念化,更具进步色彩,宋朝文武并重,打破了以弓马选将帅的传统,开辟了在和平条件下选拔军事人才的新路,对从高门贵族子弟中选拔将领的倾向形成了冲击。

    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使宋代武举难以避免地表现出“录取人数不多”,“武学规模不大”,“武进士不愿从军或学非所用”等弊端。

    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

    从时间上看,宋朝解试是六月底于行在兵部报名,八月考试。解试前要有一个资格试,由各路地方官直接考核。其不限人数,只要弓马合格,即可参加解试。解试由行在兵部主持,所取名额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是70人左右。

    省试由兵部主持,是真正的“兵部试”。时间在解试后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

    殿试虽由皇帝亲试,但基本上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显示皇帝的恩典,只要不出大问题,所有参加者都能通过。武状元是根据考生的成绩与皇帝的好恶而产生出来的。

    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宋武举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文武并重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朝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编制了专用的教材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因为急于收复两河,需要大量统兵人才,去年秋天朝廷已经下旨各地开始预选赛了。事急从变,条件放宽,只要有才你就来,很多细节也都省了。宋钦宗亲自担纲主考官,兵部以及武学的长官武学谕,赵鼎、李纲、折彦质,还有特邀嘉宾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等考官阵容相当强大。

    宋小鱼带着报名参赛的花荣、燕青、史进等人早早到了校场。朱武、张清、董平等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也随后到了校场。

    这是一场武学盛事,东京百姓都往雷家桥武学校场涌来,都想一睹今年武状元的风采,究竟花会落在谁头上

    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弓马分为两场,先“步射”,后“马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和策文等,既考武艺,也考文才。跟驾考类似哈。

    科目一射。对了,就是射箭这个科目近视眼请绕行。先考射长垛,考试的方法是在一个箭靶上画上“五环”,射箭的考生距离靶子105步远,然后蹲下射箭;再考马射,在奔驰的马背上射中目标;再考步射,考官把马牵走,考生下马,射远距离的草人。

    这个对花荣、燕青、史进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尤其燕青步射又卖弄他的360度旋转回眸一射,技惊校场。花荣在马上纵马奔驰远远超过要求的距离,忽然回臂反手一射,全场的目光随着飞箭看向箭靶,那支箭稳稳当当地射中靶心,没入靶中,校场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