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2章 第212章(第1/3页)  荣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没等顾寅去接,因顾长清六月初十经过临清府时,他给苏妙真送去了一堆服侍的奴婢小厮,苏妙真便得知了他要进京为丈田受考评的消息。于是,苏妙真就辞别了好友宋芸,返回济宁。

    十四日戌末,苏妙真刚一回府衙,还没坐下歇息片刻,被闻讯的潘氏传到河院,狠狠地训诫了一通。说她身为人妇,不该跟夫君吵架怄气,更不该此就随便乱跑,这样既不体谅夫君,又伤了体统。说着说着,潘氏的言语中更透露出些认为苏妙真“不安于室”“不守妇道”的意味。

    “景明已经有了你当正妻,余容那孩子虽是寻回来了,但也不可能再嫁入顾家——你说你醋个什么劲儿,又闹个什么劲儿?听说那日在后宅吵得惊天动地,后来景明从河道上回来,你又闹脾气去了临清。这两件事若传出去,你也不怕给伯府跟顾家丢人!”

    潘氏满脸的不喜,道:“话说回来,也是你自小被伯府上下太过娇养宠溺,难免就行事失了分寸,心胸也显得狭窄了些。日后万万不可再如此任性,可得安安分分地待在后宅,好好服侍夫君,做个贤妻良母。”

    苏妙真虽觉兴味索然,但仍是低眉顺眼地听训应承下来。

    潘氏吃了口鲜莲子汤,清了清嗓子,又道:“景明那孩子还跟我解释说你不是心里有气,而是是在临清有个相交多年的友人,因为她新婚有孕你才去的。若如此说,那姑娘也嫁人了。你去人家夫妻俩家里,起居坐卧哪能方便?甚至在外人眼里,还平白无故地惹出嫌疑,让人疑心你的品性。”

    苏妙真解释道:“侄媳真的没有因为陈姐姐而跟夫君怄气,夫君对我的好,我都记着呢……芸妹父亲如今调入京城,她跟我自小在扬州一起长大,我跟她情同姐妹,听说她有孕后极为不适,便想着为了我二人自小的情分,也得去看看她。”

    顿了顿,轻声道:“而她夫君两兄弟俱都上京科考,公公则携婆婆在河南做官,故而府中别无男丁,只有她跟嫂嫂两人独守在家,所以侄媳才在临清多耽搁了些时日。”

    潘氏原是知道宋家的,此刻回忆起来宋家是真有一个女儿嫁在山东,苏妙真不能骗她,便松了口气,慢慢喝着冰镇汤水:“那才说得过去,不过纵然对方家中别无男子,你已经嫁人,不能再轻易出门,可明白这个道理。”

    苏妙真但只轻轻点头,摆出一副温顺至极的模样。

    潘氏本在满意间,因忽地仔细瞧了苏妙真一眼,见她虽完全不似往日笑意盈盈,一张巴掌大的小脸也不施半点脂粉,似是清减了些,但却依旧是难描难画的标致娇艳,惹人无端爱怜。

    潘氏不由摇头,想着这段时日听得的种种言语,暗道:这侄媳妇脾性上就有些贪玩任性,不守规矩——否则也不会在尚是黄花闺女的时候就懂接生助产。

    她又生得这般绝色,自古有云“红颜祸水”,难怪京城里当时有她跟慕赵两家儿子的传言,甚至还有人说七皇子宁臻睿也曾中意她。现在想想,也不怪三房夫妇对这长房孙媳早有诟病,她原是个能招蜂惹蝶又能搅风搅雨的。

    一时间,潘氏又生出许多无奈遗憾,心道当年若陈芍没出事,又或者平越霞顺利嫁入顾家,也就不至于生出这段时间的风波——天底下哪有娘子冷落躲避夫君的道理。

    想着想着,潘氏神色又严厉许多,将盛了鲜莲子汤的青釉瓷碗重重搁到案几上,凝神片刻,冷冷道:“说到宋家那姑娘有孕,妙真,再有两个月你跟景明成婚的日子可就满三年了!你肚子里却始终没有消息。我虽不是你的正经婆婆,但景明也是我从小看到大的。”

    喘了口气,潘氏又道:“先前问景明,他只一昧替你推脱,说是他自己公务繁忙,冷落了你。但生孩子终究是女人家的事,我瞧着你跟景明也挺黏糊的,如今都三年了还没个动静,可说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