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6章 第 156 章(第2/3页)  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会背景和环境来说了,其中秦献公功不可没。

    秦献公在魏国流亡了近三十年,被迎回秦国的时候,接手的已经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他在魏国亲历了李悝变法,见识过魏国的强盛,知道变法对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来说有多重要,所以便有了“献公变法”。

    “献公变法”明确了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为“商鞅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秦献公变法时出现了一大批能够与旧贵族相抗衡的地主阶级。

    秦孝公为秦献公之子,很清楚变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当权者坚定不动摇,使“举国而听之”。

    商鞅变法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改变了原来的官僚体系,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从“立木为信”、“将法太子”、“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到“尽迁之於边城”2,采取的都是雷厉风行的手段

    墨珣一边想着该如何作答,可另一边,脑子里却转向了宣和帝那边若这道策论题当真是宣和帝所出,那他最后真的会看吗乡试受重视程度必定不如会试和殿试,而所谓的“宣和帝出题”是真是假尚未可知。假定是真,那宣和帝是随口一提就被命题者当作圣旨,还是明确地表示这题需要纳入此次乡试

    无论是从政治、军事、文化还是经济上,需要改革的地方肯定有很多。但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想要完全复制是不可能的。商鞅是一个说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人,他直接推翻儒家的思想,转而以严刑峻法来管理国家,再加上“重农抑商”也与现在的形势完全不符

    商鞅变法会成功那是因为日渐的贵族官僚制度无法满足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当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全国,诸侯分封割据各自为王,所以商鞅才会提倡法家的中央集权。

    墨珣想到这里,直接将自己原来写在草稿纸上的论点与论据改掉了。

    等到这第三场考完,越国公终于可以问墨珣“乡试考得怎么样”了。

    赵泽林本是想让墨珣好生休息,问考试可以等到墨珣休息够了再来。

    然而墨珣知道越国公已经憋了很久了,在饭桌上便主动问起这次最后一场考试的策论题是否当真是宣和帝所出。

    “这个我还不清楚。”越国公没有参与出题,而家里又有墨珣这样一个考生,他也不敢过多地打听,以免被有心人参上一本。墨珣上一次乡试已经因为考试存疑而取消了成绩,这次若再来这么一遭也不知道扛不扛得住。

    “报名的时候遇上相识的监生,他跟我提过。”

    越国公点点头,反正现在考都考完了,考题是谁出的也不重要了。就算真是皇上定的题,答不上来的还是答不上来。而且也不见得皇上出的题就一定会比其他命题者出的题目来得难。

    “这次考到了商鞅变法。”所有题目里最烦的就是这道,好在墨珣时间有所富余,这才能够重新去想。其他的题考过就过了,墨珣一点都没有想要拿出来讨论。但越国公现在一直盯着他,若是他不说点什么,恐怕也走不了。

    越国公“嗯”了一声,他今天在御史台已经知道考题了,“你怎么答的”

    墨珣将手中的碗放下,“孙儿是从当时秦朝的背景开始写,就是从秦献公写起。”

    越国公觉得不错,若只立足于秦孝公,那么有很多东西都无法解释了。

    “后来孙儿却想到,秦献公时推行变法是为了改变本国内忧外患的情况,那就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诸侯分封割据开始”

    “商鞅变法最后统一了全国,这才是这道题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然怎么叫成功呢仅仅只是为了改变当时国内的环境,那又怎么需要那么重的徭役赋税怎么要那么多的兵丁

    墨珣叽叽喳喳地说了一大堆,越国公与赵泽林则一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