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三章:钢铁雄心(七)(第2/3页)  铁血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年间,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和筹集新政款项,增加了田赋税额,但田赋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并未扩大,甚至还有所下降,以一亿两的实际征收估算额,占农业产值的比例不过百分之二点三,仅仅是同期日本土地税占农业产值比例的十分之一强。甚至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那个饱经战乱破坏的新生共和国里,农业税实际征收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在百分之十一到十三之间,五倍六倍于此。”

    方天华听得直眨眼,抚手叹道:“书上都知道那时候的清政府无能”没想到居然能废到这种地步”

    韩浪懒洋洋地伸了伸胳膊,一脸的“你想不到的多去了”,嘴皮子还是一刻不停地狂扫滥射:“不过呢,由于人口的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增长,清末与十八世纪中期相比,人均耕地的降幅接近六成,同期平均粮食单产却没有明显增加。这样一来,虽然考虑到粮价的上涨,清末的田赋负担较乾隆中期理应有明显下降,但人均实际农业产出却下降了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消费剩余的减少和纳税承受力的下降,假设种植成本和基本生活支出不变,即便缴纳的田赋折算成粮食略有减少,农民仍会感到赋税压力明显加重。”

    “不过虽然清末的田赋的负担总体上看比较轻。但最主要的得益者却是封建地主,据保守估计,清亡前全国的地租收入应在五亿两左右,是官方统计田赋总额的十倍,大量的农业剩余被地主占有,而中国传统的有土斯有财的观念,以土地为唯一具体的财富,使得这些本来数量就不是很大的社会剩余不是转化为了工商业资本,而是变成了土地资本,沉淀在土地中,就算暂时不买地,也多是把现金窖藏起来,很少有主动投资工商业的。”

    “不过到了我们这里,二十五年里,我们的耕地从不到十二亿亩增加到超过十五亿亩,新开垦了三亿亩边荒土地,正常年份的平均粮食亩产从两百多斤增加到四百来斤,差不多翻了一番。排除其他作物占用的种植面积,以及天灾和其他损耗,19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四千亿斤,折合白银一百亿两。虽然同期人口也从四亿左右增加到了五亿多,但是扣除基本消费,理论上还可以结余粮食约二千亿斤。折合白银五十亿两,这就是我们发展工业的最大资本。”

    “这部分农业剩余,按1913年度的统计,政府征收了其中的百分之三十,也就是相当于十五亿两白银的部分。另外又从经济作物总产值约合白银二十八亿两当中,征收了平均二成约合五亿六千万两白银的特产税。两者相加,农业税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大概是百分之十六,低于那个时空同期日本的水平,高于1950年代初新中国的水平,是清末的七八倍与此对应的,则是农业总产值提高到了清末的三倍。而总共二十亿六千万两的农业税收。折合约三十亿华元或三亿英镑,占到了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一。”

    “此外,以收取土改后十五到二十年分期地价的名义,截留了另外一部分剩余。扣除一小部分已经足期交付的,以及少数前地主的自留地,这部分到1913年还能收到差不多五亿七千万元,折合白银约四亿两,比清末全国的地租总额略少,这部分主要是用来支付地主赎买金。”

    “赎买金你们都知道了,也是分十五到二十年付清的,其中大约百分之二十以粮食和现金支付,余下八成,作为工商启动资金由指定银行代管,只有投资或开办国家认可的工商企业时方可启用,如果是当时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还可以以申请预支,扣点手续费而已。当然,这也需要政府部门严格监管,谨防骗现套现。无论如何,从前被地主沉淀于土地或窖藏金银中的资本,大部分被强制投入工商业,帝国的政商财阀与广大中小资本家,大多就是以此为契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至于余下的农业剩余,由于经济作物大多由资金充实的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