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二章 阿比西尼亚的热风!(四)(第1/4页)  铁血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你们虽然遭到压迫与忽视,却必须要了解自己所拥有的力量。 只要你愿意,你就可让政府无法运作。我所指的对象就是掌管铁路与电报的你,调解纠纷以及收取税捐的你”

    提拉克balgangaharilak,印度民族运动领导人,1902年。

    1908年7月,光辉灿烂的亚洲革命之月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

    不管人们怎么想,在这个时空的这个月,亚细亚大陆上刮起了一股炽热而令人振奋的暴风。

    7月3日,奥斯曼帝国马其顿地区雷士那城的土耳其军官、青年土耳其党人尼亚其聚众起义,数天之内,驻马其顿的帝国陆军第二、第三兵团以及被称为苏丹哈米德二世第二卫队的阿尔巴尼亚军团部分团队纷纷发生哗变,7月23日,起义军占领马其顿首府萨洛尼卡,哈米德二世被迫于当夜发出诏书,宣布立即恢复1876年宪法,并在短期内举行全国大选。长期暴政压抑下的土耳其终于迎来了革命的清新之晨

    同样在7月,自波斯国王穆罕默德阿里于6月23日发动反革命政变成功后,波斯革命并没有就此陷入低潮。自1905年12月开始的伊朗立宪革命的成果1906年宪法和第一届国会虽然都被国王的哥萨克旅用炮火扼杀了,但革命的精神却无法轻易根除,就在首都德黑兰的国会大厦和谢巴赫#8226;萨拉尔清真寺当时的群众运动中心被轰成废墟后不到两周,波斯西部阿塞拜疆省首府大不里士成立了由两位革命领袖萨达尔汗和巴盖尔汗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大不里士人民称萨达尔为人民领袖、石匠巴盖尔为人民统帅。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了以下口号:“恢复宪法,召开新议会,把支持国王和反动派的外国人赶出波斯”

    大不里士的革命政权征用富豪的钱财和存粮,分给贫民,没收了国王及其宗室在阿塞拜疆的财产,控制了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地区,并与俄国南高加索的革命势力建立起密切联系。

    大不里士的革命火炬照亮着伊朗的革命形势,到1909年1月,中部重镇伊斯法罕的立宪派夺取了本市的政权,巴赫季阿尔部落的部队拒不服从国王命令,不肯出征去镇压大不里士的起义,反而投奔了立宪派。北部吉朗省腊什特市也发生了革命政变,马什哈德居民先是拒纳捐税,不服从国王号令,随即宣布以恩楚明人民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并组建费达依革命敢死队保卫革命政权。在南部沿海的布什尔和阿巴斯一带,立宪派也夺取了政权这都是后话了。

    还是在7月,7月10日,阿富汗国王哈比布拉汗突然宣布英阿甘达马克条约和黑志条约无效,声明阿富汗为独立国家,而非英国保护国。一周后,中国、日本相继承认阿富汗为独立主权国家,并宣布将筹备与阿国建交。

    愤怒的英国当局一方面对阿富汗发出战争威胁,一方面对中日发出抗议照会,并开始在印阿边界集中军队。

    然而,阿富汗人并不惧怕战争,更不惧怕英国人。

    1839年起的第一次英阿战争历时三年半,使英国殖民者损失3万余人,耗资1点5亿英镑,结果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此次战争中,1841年11月,英军16000余人在从喀布尔向贾拉拉巴德的撤退途中竟全军覆没,仅有1名身付重伤的的军医侥幸跑回贾拉拉巴德同一时期,东边的泱泱大清国被几千英军打得没了脾气,割地、赔款、领事裁判权、开放口岸,洋人说什么都得照办对比之下,岂是差别如此之大几字可以搪塞过去的。

    1878年,英军再度入侵阿富汗,由于统治者寄希望于俄国干涉,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国土迅速沦陷,被迫于1879年同英国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富汗成为英国的附属国。条约的签订激起阿国内大规模人民起义,抗英义军发展迅速,屡次予敌重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