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 坚城(第1/8页)  铁血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03年11月5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大雪发了疯地下过几天后,城市被白色主调包围,弥漫着一股中国式葬礼的味道。

    这是俄罗斯帝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军港,太平洋舰队的主基地,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现在它正被二十余万东亚联军所包围,考验它的时候到了。

    自乌苏里斯克双城子要塞于10月5日失陷后,俄远东第一集团军与乌苏里斯克要塞守军残部在斯特塞尔将军的指挥下,逐步后撤到海参崴要塞防区,依托事先构筑的永备工事和掩体,开始了一场注定漫长而痛苦的要塞防卫战。

    所谓“海参崴要塞防区”,是由各种炮台、堡垒、永久和半永久工事、野战掩体及野战障碍构成的坚固阵地体系。防线全长67公里,其中海岸防线长38公里。

    到1903年10月11日,要塞防区内包括海参崴半岛以南两公里外的俄罗斯岛已有38个永备岸炮炮台,这些炮台配备了从152毫米到305毫米的各种大口径海岸炮,主要任务是掩护军港内的舰艇,保卫要塞和城市,使其免受敌舰队的炮击。海岸炮台与近海布置的水雷障碍相配合,构成雷炮岸防体系,可有效阻碍对方舰队的行动。

    防区的陆地防线全长29公里,纵深约20公里。围城开始前,整个要塞辖10个永久堡垒aj号、4个永久工事25号和7个独立炮台17号。

    所有的永备防御工事之间均构筑了野战掩体以做侧翼掩护,永备工事前挖掘了深达五六米的壕沟,在壕沟前后均布置了严密的铁丝网、陷阱、地雷等障碍体系,部分关键地带还拉上了通电铁丝网,各堡垒、工事和炮台均设有探照灯。

    前沿阵地以乌格洛耶村经阿尔乔姆镇到什科托沃村一带的夫里昌尔山、阿尔乔姆山、“圣彼得”高地和“莫斯科”高地为屏障,掩护第一主防线。在上面挖有战壕,构筑有多面堡和眼镜堡。

    第一主防线的防御中心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区以北约15公里处的特鲁多沃耶镇一带,在这里,防线全长缩短到20公里,以乌拉山、基米尔山和“圣约翰”高地为掩护,防线上共布置了7个永久堡垒、3个永久工事和5个独立炮台。

    第二主防线的防御中心在海参崴陆军兵营一带,距离第一主防线约7公里,距离市区中心仅8公里,在这里,防线全长进一步缩短到15公里,以符拉迪沃斯托克山和“彼得大帝”高地为掩护,共布置3个永久堡垒、1个永久工事和2个独立炮台。

    两道主防线后是围绕市区的护城墙,城墙上布置了若干要塞炮连和一些可回旋三百六十度的单门火炮。

    1903年10月15日起,远东第一集团军司令官斯特塞尔中将开始兼任海参崴要塞防区司令官,任命其参谋长康特拉琴柯少将为陆上防线司令,并将陆上防线的前沿阵地和第一主防线分为三段,分别指派一名司令官。

    在三段防线中,西段防线最为坚固,其前沿防线全长12公里,司令官为远东第二军军长弗克中将。这段防线下辖夫里昌尔山和阿尔乔姆山上的前沿阵地,3个永久堡垒a、b、,2号工事,3个独立炮台1、2、3号,几个临时工事和小型炮台。西段的堡垒工事均构筑在陡峭的高坡上,从那里可以清晰地观察前面的地形。为消灭炮台之间和前面的死角区,防止敌军渗透,构筑了大量的野战工事和战壕。

    其次是中段防线,其前沿防线全长10公里,司令官为远东第三军军长扎鲁巴耶夫中将。这段防线下辖“圣彼得”高地的前沿阵地,3个永久堡垒、e、f,3号工事,2个独立炮台4号、5号,一些临时工事和火炮掩体。

    东段防线最为薄弱,全长7公里,司令官为远东第6师师长鲍列曼少将。防线下辖“莫斯科”高地的前沿阵地,主防线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