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83章(第1/4页)  男医生的职场笔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的意思;“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

    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

    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

    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询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

    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他到北京述职。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

    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朝廷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派他去助守山海关。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满清于天启六年正月大举渡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二十三日攻抵宁远。袁崇焕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努尔哈赤大举攻城。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部将劝他保重。

    他厉声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宁远要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甚么乐趣?”撕下战袍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