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语其实是出自佛教。佛教作为一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信仰的文化,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实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名词。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我曾经研究过,在这些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两百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比如‘味同嚼腊’这个成语也是。《楞严经》卷八里面讲: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其本意是让修行之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里面就有一句这样的话: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空中楼阁’这个词出自佛教故事《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做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前面我就讲了,江南省招办竟然把一件看似空中楼阁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真是了不起。所以,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要被我们固有的观念束缚住了我们自己,要善于另辟蹊径地去思考问题。修建空中楼阁这样的事情在古时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对于现代的人来讲似乎应该可以做到吧?我觉得只要掌握好了力学的原理就可以了。不过在这里我不想谈具体建筑上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的空中楼阁,比如我们统计局的那些数据。是吧各位?”
大家都笑。
随即何省长就说道:“窦部长,你刚才的话倒是让我想起来了,我曾经在词典上好像也看到过关于对一个成语的解释,这个成语就是‘皆大欢喜’。佛经《维摩诘经·嘱累品》里面讲: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发品》里面也讲: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意思是说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今天我们的场景不也是一样吗?窦部长在这里给我们作精彩的指示,我们大家听了后都‘皆大欢喜’呢。”
所有的人又大笑。
还别说,窦部长前面的话还真的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和效果,接下来就有好几位高校领导开始接下去讲了。我很是惊奇,一方面我想不到诸如:顺水推舟、借花献佛、见风使舵、森罗万象、镜花水月、心花怒放之类的成语都是出自于佛教,就连不即不离、鹦鹉学舌、家贼难防,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竟然也是——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
鹦鹉学舌出自《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禅宗强调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
不即不离这个词语出于《圆觉经》: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即”是融合,“离”是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这就是所谓“不离”的意思了。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
家贼难防出自《五灯会元》。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