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2章 农事(第1/2页)  水浒第一大官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月,平阴县。

    李庆领着一帮官吏,走上了一处山岗,往远处眺望而去,然后指着不远处的一个个大水车道:“看此情况,开垦得不错啊!”

    “大人,这里已经开垦出一万亩,种上了春麦,还有五千亩地是稻种田,出产秧苗,早稻全已播种完毕,在四月插秧前时,总计已经有四万亩地开垦完毕。”

    一个文吏小心翼翼的向李庆禀报道。

    若是面对一帮的县令时,这文吏也不会如此战战兢兢,但整个平阴县,谁人不知眼前这位主是个杀伐果断的领兵文官出身?

    其人号称“白马将军”,绝非浪得虚名,从担任新平寨文知寨起,大小战役不知亲历了多少,连那大名鼎鼎的“知世郎”王复,此前顷刻间便攻破了平阴县城,把县令与许多富商都砍了头,何等的威风凛凛,但在前阵子,此贼枭却被李庆杀得屁滚尿流,逃入了徐州,现在都还在躲着舔伤口呢!此外,在李庆接管平阴县前,这里可谓满目疮痍,流民和趁乱而起的盗贼四处都是,每天都要死个成百上千人。

    但自从被李庆接手了这平阴县后,一队队的精锐士兵四处出击,只数天时间,辖境内的强盗便一扫而空,稳定的秩序瞬间建立了起来。

    之后,李庆又从独龙城不断的运输粮食过来,赈济灾民,安置流民,编制保甲……一套熟练的“组合拳”下来,原本乱糟糟直如人间炼狱一般的平阴县,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那些平阴县残存的官吏,见了这番景象,无不目瞪口呆。

    “四五月最忙,先是插秧,后是收割小麦,一切完毕,便又是夏芒时节……”官吏们依旧在不停的向李庆禀报着各种杂事,李庆都耐心的一一听了。

    “恩,辛苦了。”

    李庆说着,想了想,又说:“以后稻田插秧,似乎可以抛秧,这样节省许多民力。”

    “何谓‘抛秧’?”

    官吏们都抬起头看着李庆,连许贯中、蒋敬等人都走了过来,眼神中满是疑惑。

    插秧是现在农村种秧的普遍方法,又叫插田,一般在一块地里集中种下秧苗,待长到3~5寸长时即可移栽,即为插秧。

    插秧可是个体力活,有时需要弯下腰忙一整天,还要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一般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

    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打散”。

    插秧种田时,一天得吃三餐才能保持体力,若是富户,期间还要加两次点心。

    这过程非常辛苦,也耗费许多许多钱粮。

    李庆解释道:“待稻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与插秧不同,它是直接拿在手上抛在田里,比插秧更省时,更轻快些,七八岁大的小孩也能帮上忙。”

    “……”众人盯着李庆,似乎看一个“何不食肉靡”的人,这插秧,可是自古以来流传的农耕,李庆竟然一言改之!看他的眼神,李庆无奈一笑,别说这个时代了,就算在地球上90年代,还是插秧为主,小时候七八岁时,就帮外婆插秧,对这辛苦是深为了解。

    但到了他二十多岁时,就全部改成抛秧,能大幅度地减轻劳动强度,原本一亩,就需要3到5个人工,但是现在只要一人,对着水田抛秧,这是他亲自经历。

    有着亲身经历,又根据着资料显示,这不但降低劳动成本,省工,并且还省秧田,提高工效5~8倍,同时没有缓苗期,可比手插秧田,每亩增产一些粮食。

    不过,要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后世之所以能完全从插秧到抛秧的转变,是因为有人发明了一种塑料孔盘,能让秧苗根茎处形成大小均匀的泥块,秧苗抛出后,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