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一一章 履霜曲(第1/3页)  宰执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据说文轩是范公举荐为官的?”狄青问钟浩道。

    这年代,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是有着千丝万缕的扯不断的联系的。也正是因为钟浩是范公这个自己平生最佩服之人举荐,狄青才对钟浩颇有欣赏和亲近之意。

    “嗯,正是范公和富公、欧阳公一起举荐的小子,可惜范公如今已经唉!”说起范仲淹,钟浩不禁有些心中沉重。虽然钟浩只是与他有过一个月的接触,可是范公对自己的言传身教,一直让钟浩受益匪浅。钟浩对这位可敬的老人,一直心怀无限敬意。

    狄青见说到范公钟浩一脸悲戚的模样,自己不禁也是有些伤怀,他想起了范公对年轻时的自己的器重和爱护,若是没有范公的器重和提拔,自己绝难到如此成就。

    狄青想了想,从书案上拿起钟浩进帐时,他正在看的那本左氏春秋,递给钟浩道:“这本左氏春秋是当年在延州时,范公赠予某的。范公希望某能读春秋、明事理、正是非!十几年来某一直收藏着,已经翻阅无数遍了,如今便送给文轩你吧,到时看到这册书,你也算是对范公有个念想!”

    自汉朝开始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以来,春秋一直便是儒家至典,文人们都认为读春秋可以明事理,辩是非。

    据传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一部春秋不仅是史书,更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对每个事件和人物,在记述时都有褒贬在其中。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或是“微言大义”。

    可也因为他简练,后人读起来太有难度,各种各样的理解都有。为了世人能够更好的读懂春秋,于是后来便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左氏春秋便是这些“传”中,阐述和解释最接近孔子意思的“传”之一,也是其中最为有名的春秋传书之一,和谷梁传、公羊传合成春秋三传,是儒家认定的对春秋补充、解释和阐发最为到位的三本“传”。

    左氏春秋又***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据说和孔子同为鲁国人的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孔子著作春秋的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左丘明对孔子极为佩服,也对春秋研读极为深刻,于是便有了对春秋进行阐释和补充的左氏春秋。这左氏春秋也被认为最为接近孔子所著春秋中的意思的“传”。

    钟浩见狄青竟然要把范仲淹送给他的那本左氏春秋转赠给自己,不由忙推辞道:“此书乃范公赠予元帅的,文轩不才,愧不敢收!”刚才狄青自己都说了,这本左氏春秋他自己十几年来一直手不释卷,钟浩如何好意思要。再说,自己对这种晦涩艰深的儒家经书,也实在看不下去。

    狄青郑重的道道:“这本左传,是十几年前范公赠予某的,那时某正在范公帐下听命,那时某还很年轻,刚及而立之年。范公赠予某这本书,是希望某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坚守本心,立定做人。某自问这些年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俯仰无愧,对得住自己本心。如今便赠予文轩吧,希望你以后能够从中学到点什么!当然,文轩学问深厚,这左传或许早已熟读,那你便当做一个对范公的念想也好!”

    钟浩当下不再推辞,伸手接过那本左氏春秋,虽然自己不认为从这书里能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但正如狄青所说的,留着做个缅怀范公的念想也好。

    “谢元帅赐书!”

    狄青摆摆手,示意钟浩不用客套。他把这本书赠予钟浩,是真心的希望钟浩以后能成为一个想范公那样的大宋文官,能为大宋多做一些实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