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 制弓(第1/2页)  颠覆原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悬崖上下来已经十三天了,几乎天天在下雨,难得出次太阳很快又阴云密布,荒原的部落除非必要没人外出,大多窝在家里编制物品c鞣制兽皮,或者造造小人。

    而新结盟的三个部落今年雨季过的不太一样,多出了不少新内容。

    筛好的土还有不少,制陶一直没停,锅碗瓢盆c水壶盘子c大缸小罐足够五百多人的使用,多余的都用草绳捆好存在大山洞里。

    溪边树林被砍的稀疏很多,通向水潭的小路都看的清清楚楚,木炭c干柴堆满了两个山洞。

    编制的族人最多,网c草绳一直供不应求;打磨的族人也不少,矛枪c石尖c掷矛器都在大量储备。

    崖顶的索道已经完成,每十几米高就吊一个大筐,爬的时候拴安全绳,累了就在大筐里休息一会,崖顶扎起一排棚子罩起好大一片区域。

    棚子下两个“塔吊”分外醒目,横梁前头挂着滑轮组,长长的吊绳随风微摆,后面一段圆木带着把手,摇动把手“塔吊”就会工作。

    这神奇的一幕让族人们震惊了好久,经常穿着草衣站雨里看半天。

    巫小豆对这些却不满意,塔吊不能转动只能上下运输;索道缺少防护安全系数太低;崖顶棚子也不实用,过阵子需要在上面建房子;草绳不如麻绳太容易磨损;陶制滑轮也不顶事,尤其定滑轮用不几天就要换

    不过他这些日子一心扑在弓箭上,那天“棉槐大弓”让他备受打击,决定做一把竹弓找回面子。

    水潭那边的麻杆已经沤好,一串串丝麻挂在棚子底下,而在丝麻下面围着几个人,他们正在制作弓箭。

    堂哥当年用的是干竹子,巫小豆可等不及,他采用了火烤的办法,竹竿根部多节,就从两米以上的位置选出竹片,长一米半宽约三四厘米,用石刃打磨平整,被火烤的渗出水珠。

    竹子做弓胎中间宽厚c两头窄而薄,青皮向外,里侧在中间位置削掉一层长约十几厘米,否则拉弓的时候外侧容易断裂,削掉的位置正好安上柳木握把。

    他做的也是反曲弓,模型是陶做的大方盘子,中间凹槽就是弓的样子,两头弓梢和弓胎用的是一根竹片,这样省下粘接弓梢的步骤。

    一米多长的竹片烤到不冒水珠了,趁热往陶盘里面按,从一头慢慢弯出四个弧形卡在盘子里,中间两个大弧弯向前方,两个梢头跟大弧弯的方向一样,至于弧度全是他凭印象定的,好不好用先试试,不行再说。

    从根部挑了两截最厚的竹片当弓片,长约四十厘米c宽度和弓胎一样,将一头磨的扁平,另一头是顶在握把上的不需要磨,两根弓片烤干后,紧贴着大弧卡进定型器里。

    弓弦很麻烦,找不到钢丝只能用麻绳代替。

    弓箭蓄力全靠弓体的弹力,弓弦最好坚韧无弹性,用麻绳也是没办法的事,一切只能摸索着来。

    巫小豆为了一雪前耻也是下了本钱,让人做了十几支竹箭,接近一米的长度削成半厘米粗的直棍,前端留出五厘米做成狭长的箭头样式,流线型的侧刃磨的锋利,全部放火上烤硬。

    尾羽用的野鸡毛,顺着毛管劈开两半,毛梗部分磨的很薄,拿两个碗将羽毛夹在里面,比量好需要的形状,多余部分露在外面放火上烧掉。

    烧好的尾羽外形一致,从箭杆尾部往上三四厘米开始扎羽毛,三根均匀分布,箭杆尾部磨出凹形用来卡弓弦。

    篝火上一个陶锅咕嘟作响,里面的味道可不好闻,巫小豆挑起一点胶状物看了看,好像并不满意,添了点水扣上盖子继续煮。

    他在熬猪膘胶,几只野猪膀胱洗净了扔锅里煮,早晚熬的拉丝粘手了才算完。

    堂哥当年说过,牛角煮软了贴弓胎内侧c牛筋晾干泡软捶成丝贴弓胎外侧,弦垫可以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