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丝绸之路(第1/1页)  水神之巫族传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呜呜’的汽笛声中,‘水神号’驶出了杭州临江出水码头。出了码头‘水神号’径直向东航行而去。

    这深海打捞也不是胡乱走了。大海,一望无际。江成的打捞船放入其中,跟一枚绣花针也没什么区别。所以江成和胡天一早就商量好了,既然要捞古代沉船自然得沿着古人走过的航线寻找。这就不得不提到伟大的。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ot海上陶瓷之路ot和“海上香料之路”,191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是中国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东海航线,主要是指中国与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之间的贸易航线。

    自秦朝开始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已成中日佳话。

    西汉时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也经海路东渡日本。

    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

    宋代贸易凭证存于日本大宰府的公凭,这份宋代的官方证明文内容是泉州客商李充于北宋崇宁元年(110年)到日本贸易的记录。

    中日航线上主要是中国商人占主导。唐宋时,中日往来紧密,元朝忽必烈两度海征日本因台风惨败,日本称之神风。明朝时日本是倭寇之乱的本营,也是中国海商海盗的聚集地。

    朝鲜方向最早记载是自周武王灭纣,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最早传到了朝鲜,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通过东海航线,不仅中国的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及朝鲜半岛,中国文化随之大规模地传播到这些国家,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汉字、服饰、建筑,饮茶习俗等。中国文化对日本及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江成和胡天的一番研究讨论,南海航线贸易量大,古代沉船数目众多。但是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线路广、时间长。所以在江成和胡天的整个计划中,先探索路线相对较短的东海航线,然后是南海航线,最后才是航线外的其它区域。

    本书首发来自,!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