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场 巨鹿之战(第1/4页)  较量:中国历史上的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秦帝国的终结者

    时代背景

    公元前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纪。这个里程碑就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在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中尚属首次,正如嬴政封自己为始皇一样,这是中国以皇帝一人统治天下的开始。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次真正的统一,他把不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就连车轴的长短都统一了。这一点很有创造性,大家都知道,火车的发明是近代的事情,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火车,那是不是所有国家的火车只要在有铁轨的地方就能畅通无阻呢,显然不是。比如中国的标准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而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采用的是1524毫米轨距的“宽轨”, 轨距的差异造成诸多不便,在中俄边境进行贸易交往时,两国列车常常要采取换轮的方式,将车厢吊装至各自轨距的车轮上转换,整列车换轮要耗费数小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统一车轴长度后的马车就可以在六国间的道路上自由奔驰。

    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对日后中国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好景不长,在嬴政统治的后期,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苛政暴虐使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汉书贾山传这样描述当时的惨况:“劳动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全国出现“褚衣塞路,囹圄满市”的悲惨局面,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前210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很快得到了的响应,那些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天下反秦的形势。秦帝国统治者当然不甘心失败,进行垂死挣扎,他们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这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就是少府章邯统率的部队。在此之前,这支部队已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击灭齐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装势力,又在楚地杀死了那里的起义军领袖,项羽的叔父项梁。随后又将矛头指向北方的赵国,一时间,赵国的存亡成为了天下关注的焦点,如果赵国为秦所占,那对各国的反秦大业将是沉重的一击。如果赵国能够取胜,将对那些战战兢兢的各地起义军起一种莫大鼓舞的作用。

    人物评析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被后世成为“西楚霸王”。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他的先祖是楚国的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名将。项羽少学兵法,素有勇力。楚汉战争之初,他领精兵3万人奔袭,大败已占领彭城的刘邦及诸侯联军,几乎生擒刘邦。其后,与汉军长期鏖兵,一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夺成皋今荥阳西北,迫刘邦仓皇逃遁。汉王元年春,他又以灭秦之功自居,封18个诸侯。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四年八月,议和东归,被刘邦大败于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后被合围于垓下,决战失利,溃围而出。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犹指挥28骑两次冲击由数千名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杀数十人。十二月,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躲避,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曾经追随过项羽的汉将韩信曾这样评价项羽,他说:“项王这个人,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等到下属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他却把刻好的官印紧紧地握在自己手里,舍不得赐给他人,这是典型的妇人之仁啊。”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在韩信的眼中,项羽这种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历史似乎也印证了韩信的这一判断。然而,当我们在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项羽时,这位性格耿直,有勇有谋的西楚霸王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还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真男儿。难怪一代才女李清照在数百年后的宋代还在为这位英雄感到惋惜。或许历史就爱这样捉弄人,明明是本人不该从事的工作,历史偏把你推到这个岗位上,让他承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煎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