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场 柏举之战(第1/3页)  较量:中国历史上的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春秋末期规模最大的战争

    时代背景

    公元前六世纪是中国春秋时期,之所以称为“春秋”,源自于孔子所修订的一部叫春秋的著作,这部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即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200多年间的历史。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属于东周的一个时间段,这一时期的周王室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形成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柏举之战就是春秋末期吴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吴国和楚国是位于古代中国南部的两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他发展经济,重点发展军事,任用大军事家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楚国是南方大国,也是长期以来吞并诸侯国最多的国家。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因为内政腐朽,又与周边国家唐国、蔡国等国不和,楚国的国力渐渐衰弱了。这就为吴王灭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人物评析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军,占领了楚的国都郢yg城,几乎灭亡楚国。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世历代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他是我国在兵法方面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中国兵学始祖孙武画像囊瓦,字子常。春秋时楚国大夫,柏举之战楚方总指挥。沈尹戍,楚国大将,柏举之战楚方副总指挥。

    交战过程

    吴国是春秋晚期兴起于南方的一个国家。它的发展,始终与同在南方的楚国有着尖锐的矛盾。楚国是大国,又是强国,处于弱势地位的吴国长期以来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非常不情愿地参加这场慢节奏的土狼与雄狮的舞会。直到吴国第二十四代君主阖闾的即位,这种情况才得以有所改变。阖闾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pi等一批外来的杰出人才,来辅佐他成就自己的争霸大业。这时,位于西部的强楚,就成了吴国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

    在过去的60余年里,吴国与楚国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进入春秋以来,楚国同位于北方的晋国长期交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同时,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将领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也给吴国创造了可乘之机。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再也经不起任何战争风雨的吹打。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当然,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楚对吴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为此,它首先伐灭楚国的羽翼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为进而伐楚扫清道路。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