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69章 厉兵秣马(第1/3页)  南洋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69章厉兵秣马

    熟悉历史的人都非常知道,清朝其实算是一个善战的王朝,可以称得上是“铁血大清”。

    不说大清八旗入关之后,在炎黄各地的凶猛,以及肆无忌惮的残暴,也不说历次镇压农民起义是的无情和杀戮,都可谓是铁血。

    即便是对外战争,大清也不是毫无建树,能数得上的大捷也有不少,其中尤以三大战役为最,这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于清朝的统治有着深远影响。

    其一为中俄雅克萨之战,清朝初期军事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八旗的余威依旧存在。

    当年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试图侵略炎黄,清俄之间发生了有名的雅克萨之战,这一战打的俄罗斯只剩60人,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也让炎黄获得的领土有今天整个东三省大,这一战也同样断送了彼得大帝的东征之梦。

    其二为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左公抬棺入疆,将占领新疆的浩罕国打得狼狈而逃,顺利收回伊犁地区。

    作为俄罗斯属国的浩罕国,虽然装备着俄式武器比清军的武器要先进,但依旧不敌湘军,湘军的战斗力也让俄罗斯大为震惊。

    其三为中法战争,镇南关一役将法国陆军打得损失惨重,差点全军覆没,同期的台湾战役也是将法国远东舰队打得元气大伤。

    按理说,清朝的军事实力这个时候依旧很强大,但是,不败而败,李鸿章一纸丧权辱国的协议将所有的战果弄得烟消云散,让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鲜血白流。

    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源于清政府的无能,也源于清朝皇室的胆怯,其根源还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4000人劳师远征,却征服了铁血大清,彻底被打开国门。客观上来说,是英军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到,其实,关键还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

    时隔十四年,尝到甜头的英军联合法军再次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英法联军攻入清政府首都,逼得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并没有吸取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战术依旧笨拙落后,一败再败。

    虽然几十年后的中法战争胜利了,但这个胜利并不是大清政府军的胜利,而是黑旗军的胜利,是地方武装的胜利。

    黑旗军是一支地方武装,是原太平天国时期活跃在两广边境的农民起义军,是一支天地会起义军,即便是胜利了,结果还是不败而败。

    其实,从战略战术上讲,欧洲的军队并没有太大的优越性,欧洲大陆最强陆军都能败于农民起义军之手,可见欧洲军队并没有多么可怕,可怕的是清政府的政府军实在太差劲,甚至还是猪队友的档次。

    真正让铁血大清集团内部警醒的是第三场败仗----甲午战争,清军海陆两线大溃败,集团内的汉人开始醒悟,大力实施洋务运动等救国之举,试图扭转局面,但铁血大清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最后从内部轰然倒塌。

    而甲午战争,并不是武器装备的差距,而是清朝内部党派斗争的惨剧。敌我双方,一个蓄谋已久,举全国之力,一方内部斗争,相互扯后腿,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龙影不是铁血大清,袁木也不是慈禧太后,刚到苏门答腊岛就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海军杠上,并且全歼五艘军舰,这让英军的指挥官意识到这里不是铁血大清的地盘,必须谨慎对待。

    正所谓“不是猛龙不过江,不是恶虎不下岗。”两个指挥官一上来就在战略战术上碰撞了一下,大扳手腕。

    韦力士以消耗对方后勤为目的,同时又想法设法争取时间,等待印度的增援部队前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