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蝴蝶效应(第1/2页)  权力中间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权力中间人最新章节!

    接了一天的采访电话,懒得吃饭出门的他在客栈沉沉睡去,却不知一夜之间,许多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首先,随着姜丽雯的采访报道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潘浩对着镜头质疑丽河有关部门的画面,很快传遍了全国。他的质疑与丽河那场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那明显敷衍的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让央视新闻评论员大摇其头的点评道:“同样是公职人员,潘先生身在基层,却能有这样的觉悟和意识,反观丽河的各级领导,却在事情明显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敷衍塞责的方式匆匆‘灭火’,看来,需要下大力气整顿的,绝不仅仅是丽河的旅游市场……”

    央视发布的评论显得辛辣无比,而新华方面的点评同样毫不客气。作为国家级通讯社下属的站,他们的声音从某种角度上,代表的也是国家主管部门的态度。

    “从络上的评论可以看到,类似本次敲诈游客的事件此前在丽河时有发生,却一直没有引起当地干部的重视;直到这一次,碰巧有了文笔出众、直击现场的爆料,当地有关部门发现事情捂不住、绕不开了,这才开了一场堪称滑稽的发布会。这样的发布会,本意是想平息舆论、解决问题,可现在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看到的却是更加汹涌的民意,却没看到当地做出及时的补救措施。试问,我们需要多少个像潘浩这样热心的‘爆料人’,才能将当地根深蒂固的顽疾全部曝光?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引起重视,这些痼疾影响的恐怕就不止是丽河的城市形象了!”

    凑巧的是,两大国家级媒体的评论,都将潘浩作为了正面的典型,一方面说他热心有责任感,一方面又说他文笔出众、口才过人,将事情经过完美还原之余,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样,两家媒体也抓住了事件发酵至此的本质,那便是丽河当局为了保护自己的旅游城市形象,或者说是为了维护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不顾事实的拼命遮丑,甚至不惜颠倒黑白、愚弄大众,两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抨击。

    这样的两份报道问世后,微博及各大络社区上,关注此事的友议论纷纷,对丽河当局的冷嘲热讽不绝于耳,但那些借题发挥,试图把舆论引向其它方面的别有用心之辈,声音则渐渐消退下去——毕竟国家媒体敢于这样说,那就等于是上级部门在自我批评了。

    舆论持续发酵,丽河的官场则因此发生了连环地震!滇南省委高层自然不会无视自家地盘的负面舆论,更不会为了区区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包庇纵容。

    很快,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组,连夜开赴丽河接管了此事的善后处理。调查组同时带来了省委命令,对各级责任人进行了组织内不同程度的记过处理,其中下至古城管理局局长,上至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乃至对一切监管不力的市委记,都领到了各自的“罚单”。

    打了一通板子过后,联合调查组拿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次日清晨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众多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

    令人意外的是,在省上有关领导的勒令下,此次主持发布会的竟然是丽河的一把手,市委记李英龙。

    虽然此次事件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下属们重视程度不够、胡作非为搞出来的,但他作为一把手,显然才是省上追责的首要目标。为了拿出足够的悔过诚意,他在发布会上态度诚恳、发言务实,承认了潘浩爆料的经过是事实真相,也承认了何建发等人其实并非临时工。

    面对全国媒体的镜头,李英龙深深鞠躬,向全国游客致歉,表示将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整治丽河旅游市场的乱象,改革弊端多多的古城管理局制度,同时还将严惩此次舆论风波中,因为敷衍塞责造成恶劣影响的有关责任人……

    这样一来,一场由微博爆料引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