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零六章 最幸运的出生证(第2/3页)  帝国重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财经大学毕业的王文京,刚毕业就分配到了中央国吾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司。

    这样的跨越,虽然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想必必然是充满了艰难和拼搏。即使是他背后有什么关系,这样一份工作也必然是下了大本钱,才能办成的。

    一个出生在江西上饶,念的是江西财经大学的王文京,说实话也让人很难相信他会在帝都有这样深厚的关系可以利用。

    从他未来的成就来看,个人的奋斗恐怕还是他命运的主要因素吧。

    机关事务管理局这样的单位,可以说差不多就是中央领导们的管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国家大事动向虽然和工作关系不大,但传播的速度却是其他单位望尘莫及。

    而从1984年以来,王文京在工作中听到“新科公司”和“胡文海”的名字,次数便每每与日俱增。

    关于这两个名字背后的意义,也让王文京不自觉的抖了一抖。

    “您说的是绣城那个新科集团,胡文海、胡总?”王文京立刻精神了起来。

    胡文海呵呵笑着点头:“我想还没人会到处打着我的旗号,招摇撞骗吧?”

    “您、您请坐。”王文京有些不知所措,目光在办公室里绕了一圈,从计算机后面搬出了自己的椅子,然后自己找了一张折叠椅、一把木板凳。

    他把折叠椅让给王烨,王烨摆了摆手,接过木板凳走到门外坐了下来。

    胡文海把忐忑的王文京在折叠椅上按下来,好笑的说道:“我说王总也是个当老板的,咱们都是一样的身份嘛。”

    王文京想了想,竟然干脆的点了点头,痛快的坐了下来:“那行,我也不客气了。胡总给面子,这我得兜着。”

    “咳咳。”

    胡文海满意的上下打量着年轻的王文京,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如今握在小小九平米办公室里的人,未来会创造出怎样的软件帝国。

    谁能想到,如今的这个“用友软件服务社”,正是未来大名鼎鼎的用友软件公司呢?

    毕竟三十年后的用友软件,是占据中国管理软件半壁江山的老大帝国,而如今的用友软件则是连公司都不算的一个个体户而已。

    1988年的中国,已经开始了尝试开放注册私人公司的试点。帝都第一批私人企业主们,已经拿到了自己的牌照。

    但是这对于刚刚起步的用友软件来说,还是离得太远了。只有五万块本钱的王文京,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把自己的这个“公司”,注册成不那么好听的个体户“服务社”。

    当然,王文京并不知道,他这一点点在产权上的坚持意味着什么。

    没有选择挂靠,没有让用友软件的股权分配处于不明朗的状态。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的还有运气。

    日后的事实证明,这些幸运儿和先觉者最终因为超前的远见得到了回报,而那些回避或没有思及这一问题的创业者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王文京在产权上的坚持,可以说是用友软件走上成功之路最惊险的一份出生证明。

    王文京是幸运的,而有更多的人正在经历这种产权带来的痛苦。

    在未来,鲁冠球、董明珠、邓绍深、万润南等等,这些一长串的名字,都将为自己事业的归属而经历一次次的艰难斗争。

    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维持了下来,有的人则身败名裂。

    1988年,正是中国的企业家们觉醒的一年。国家对私人企业的管理稍稍放出一丝曙光,资本的意识在中国无序发展的私营经济中开始觉醒。

    对产权的追求,几乎成为了这一年中国优秀企业家们共同的标志性事件。

    在此之前,中国的私人经济发展是无意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自己免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