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章 河西汉民(下)(第1/2页)  骑马与砍杀大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而河西四郡甚至是整个河西走廊七郡的汉民却是与安西六镇汉民迥然不同,这块土地比安西更早的被汉帝国收服,所以当地的汉民更早的移民到河西走廊上,他们经历的更多,也承受的更多。

    而且河西走廊与安西六镇不同的是,安西六镇四周都有大山脉或是沙漠等天堑庇护,所以只要不出内鬼,小心谨慎,扎紧自己篱笆墙,就不怎么可能被异族大军突入侵略。

    但河西走廊却不是,虽然河西走廊的南北也有诸如祁连山和折罗漫山,还有戈壁沙漠等等算得上天险是的地方,但河西走廊是一条走廊,如绵延的一条长蛇一样,无论再怎么做防守,都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

    所以历史上河西走廊多次被攻占,有时甚至连更远离大汉帝国本土的安西都没有丢,这河西走廊就被攻占了,即便是没有被攻占,这河西走廊也是时不时的会受到从南北两面突入胡族蛮族的烧杀抢掠。

    面对这样危险混乱的情况,河西走廊之地的汉民,只有两种出路,一种是做勇于反抗的悍民,一种的则是做逆来顺受的顺民。

    一开始的时候河西走廊的汉民,还没有遭遇大挫折大失败,所以自然是个个都勇于做悍民,而且这河西走廊上的汉民,因为与北面的游牧民族和南面的乌思人和羌人等山地游猎民族比邻,所以或多或少的都是有点胡化和蛮化,再加上与这些胡族蛮族混血,所以河西汉儿一直以来都是大汉帝国公认的优良兵源,尤其是骑兵兵源的产地,著名的西凉铁骑在极盛时,大半成员就是来自河西七郡。

    在一百多年前,大汉帝国本土爆发玄黄教变乱后,大汉帝国本土养尊处优多时,战力下降厉害的郡兵材官,包括皇帝的羽林等禁卫都不顶用,无法镇压这场起义军,反而连连遭遇惨败后,只能是调遣一直与外族外邦战斗,战力极强的边军。

    当时大汉诸多边军中,首推的就是位于西域的河中、安西和河西三军,其中河中军因为守卫的是刚刚夺取的河中地区还是新地,在大汉帝国高层眼中属于可放弃之地,所以优先被调遣回去,而后河西走廊上驻守河西军,也是在被调遣回帝国本土。

    之所以调遣防守河西走廊这一至关重要通道河西军,倒不是汉帝国的高层认为此地也像河中地区一样是可以放弃之地,而是因为汉帝国高层见到河西之民强悍,所以认为即便是将能征善战的十万河西军调走,仅凭紧急由河西之民组织起来的义勇,也是能暂时的阻挡胡虏蛮族对河西走廊的进攻。

    当时汉帝国高层打的算盘的确是极好,那支威名远播,强悍凶猛的,打的河西走廊南北胡儿蛮儿日夜啼哭的河西军调往内地后,零时由河西军的预备兵和其它经受过军事训练的河西汉民,所组建出来的部队,的确是在一段时间内,将河西走廊守护的很好,和河西军一样将敢于侵入河西走廊的胡儿蛮儿打得狼奔豕突。

    但汉帝国高层所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眼中只是纤芥之疾的玄黄教之乱,竟然最后会演变成差点颠覆汉帝国的大乱,绵延的时间几十年,河西军一直无法回归河西,最后被淹没在农民起义军的大潮中。

    而留在河西走廊那支零时组建起来的新河西军,他们是是因为蛮胡化,信仰武力而强悍,但同时他们在蛮胡化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原本一些诸如温良恭俭让等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变得和野蛮的胡虏蛮族一样,以武力为尊,以实力称雄。

    很快那些深受胡风影响,野心勃勃,争着抢着做新河西都护的新河西军中的各将领就开始生隙,争吵,刀剑对指,不慌而散,而后率部离去,各自为战。

    正好当时正是南安羌部眼见原本的汉帝国因为玄黄教之乱而衰弱,而生出叛主之心,开始准备忘恩负义的去夺占河西走廊,同时抱有与南安羌部同样想法的乌思人,回鹘人和秃发部,都是将河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