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小偷(第1/2页)  重回狂野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回头再说杨可。

    杨可与妹妹道别后,并没有在大连逗留,而是还买上次那个班次的火车票,周二凌晨1点多才到家。告诉二老不上班,便进偏厦子睡觉了。

    若不是太阳毒辣,偏厦子里闷热无比,杨可还能继续睡,睡到自然醒,那多惬意。

    醒来已经上午10点多,浑身是汗,撩开蚊帐,走出来,顿感凉爽了许多。

    接了一大盆水,便在院子里冲凉,然后是吃饭。

    高粱米水饭,土豆拌大茄子,很合胃口,杨可吃了一个满饱。

    打着饱嗝,看了一会儿书,大约1点的时候(此刻正是李文革去缝制车间找杨可的时候),杨车出来,锁上门,再次来到中华商店,直奔二楼。

    卖家电的地方人很多,熙熙攘攘。杨可仔细观看,并不时地问价。

    电视机有上海牌、洪梅牌等,还有进口索尼牌等。

    国产彩色电视都是1300元左右,进口彩电2000多元,25寸的要3000多元。

    双卡录音机的品牌更多,价格差距也更大,岛国进口的一千多元,赶上一台彩电的价格了。

    国产的有300多元的,还有几个牌子,比如上海、春雷、红灯等都在130元左右。

    柜台前来往的人很多,大多是惊奇地观瞧、询价,而且很多人都是三三两两一起来,问完价后便在一旁商量买什么牌子的。

    毕竟在当时电视机和录音机都是吝啬品,还没有普及,所以购买时都非常慎重。

    杨可没有急于选择,而是来回溜达,倍感亲切,他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上一世的杨可,性格内向,不喜喧哗、热闹的地方。所以每次买东西都是直奔想要购买的物品之处,买完就走,从来没有逛商场的兴趣。

    此刻的杨可,更多的是观察来往的人,如今看来这些人和事都可以用古董来形容。

    虽然改革开放,物质不再像以前那么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提高,但还是要有一个过程。

    所以中老年人的服装还没有多大改善。大多穿着警蓝色、深绿、深灰色的裤子。上衣则是的确良汗衫,多大多数是白色。

    的确良,其实就是涤纶,俗称的确良,大意为“确实凉快”的意思。

    在物质匮乏的七十年代,的确良的出现,帮助人们结束了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穿衣日子。

    当时不是流行一句话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确良号称“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引领服装风潮。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统天下的的确良衬衫,因为诸如涤棉、丝绸等面料的大量生产,才逐渐衰落。

    而人们放弃的确良的另一个因素则是的确良的缺点:不透气、不吸汗。

    女士的汗衫则是带点小花而已,粉色居多。

    年轻人的服饰相对就丰富多彩了,牛子裤,蝙蝠衫,连衣裙,短裙、裤裙等等都粉墨登场。

    如果在重生前看到这种情形,杨可一定认为是一场怀旧的时装表演,或者是在横店看拍摄年代剧的一个情景。

    正在他徜徉在人群中欣赏、观察的时候,发现了小偷,而且不止一个!

    这应该是团伙了,杨可想着如何提醒售货员通知保卫科。

    与此同时,在杨可留意小偷的时候,也有人注意到他了!

    一名梳着小分头的人小声对身边的人道:“快去报告。”另一人转身消失在人群中。

    这时,一名梳着爆炸式发型的年轻人,悄悄跟在一名中年人身后,右手中指食指并拢,伸向中年人的裤兜……

    爆炸式发型,其实就是头发烫了很多卷,脑后脖子处的头发则不烫卷,而是自然下垂,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