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章 乡村医生(第1/2页)  重回狂野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列车员出来见状,道:“快,马上扶到医务室。”

    可是沈小玉已经站不起来了,杨可下意识地左右看了看,想找两位女同志帮忙。

    老大娘道:“小伙子,还愣着干嘛,快抱起来。”

    杨可没法子,对军人道:“大哥,麻烦你帮我把这两个包拿着。”

    军人二话没说,拿起两个包,走在前面,急忙喊道:“同志,让一让,让一让,同志,让孕妇过去。孕妇要生了,让一让。”

    杨可弯腰抱起沈小玉,跟在后面。

    过道站立的人大多是扶着靠背,迷迷糊糊,一听孕妇要生了,都忙着给让路。

    这时广播里传来女性焦急的声音:“各位旅客,这里有一名孕妇肚子疼,哪位是医生,请到三号车厢。”

    如此反复播送了好几遍。

    三号车厢是列车员、乘警的休息室,同时也是厨房和餐厅。

    杨可把沈小玉放到座位上,躺好,已经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两只胳膊非常酸痛,尤其是胳膊肘更是酸痛无比。

    左臂又渗出不少血。

    列车长、列车员、乘警都围了过来,看着沈小玉,非常紧张。

    一位列车员端来一杯水,道:“喝点水吧,医生马上就到。”

    沈小玉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显然是在与疼痛做斗争。

    这时来了一名身穿藏蓝裤子,白色汗衫的秃顶男子,大约五十刚出头,自我介绍道:“我是盛京市大山乡的乡村医生,我可以看看孕妇吗?”

    列车长稍微迟疑了一下,眼睛望着后面,显然是盼着来一名专业医生,但救人如救火,耽误不得,于是严肃地点头。

    乡村医生?不就是赤脚医生的升级版吗!杨可心道。

    说起赤脚医生,那可是历史抹不掉的一段记忆。

    解放初至八十年代末期,因为专业医生奇缺,所以只好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

    一般是从具有二个条件之一的人中来选:

    一,生活在医学世家中的人。

    二,初、高中毕业生,并且略懂医术病理的人。

    挑选出来后,集中到县卫生学校培训一年半载,结业后回到乡村算是赤脚医生了。

    当时交通极为不便,根本没有通向农村的汽车,要想进县城,大多是坐着马车,跋涉很远才到。

    所以,他们的医术虽然不高明,只能治疗简单的疾病,但也大大方便了村民。

    而有些赤脚医生则是挖掘民间偏方、秘方,也能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真正让“赤脚医生”这个名字红遍全国的是1968年的一片文章:《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紧接着各大有影响力的报纸纷纷转载。

    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街串户为村民治病、普及讲解预防知识的形象出现在各地的版报上。

    后来还拍过一部电影《红雨》。

    直到1985年,卫生部宣布取消“赤脚医生”的名称。

    而这些赤脚医生,经过考核,合格后,就成为了“乡村医生”,待遇相当于民办教师水平。

    再后来国家鉴于赤脚医生的贡献,先后数次对赤脚医生进行补助。

    乡村医生来到沈小玉面前,问了几句,但沈小玉已经说不出话来。

    然后把脉,又扒开沈小玉的眼皮,看了看,道:“孕妇已经临近休克状态,得马上送医院,晚了会有生命危险。”

    列车长果断做决定:“马上与沓氏火车站联系,责成他们与当地医院联系,做好接待准备。”

    乡村医生问列车上有什么药,列车员说都是一些止痛药和感冒药,并没有孕妇用的药。于是道:“现在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