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久违啦(第1/2页)  重回狂野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一些胆大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了,胆子更大的则是选择离开小城市,到大城市闯一闯。

    这就是农民工的最早雏形。

    从这一点上来看,相对于手捧铁饭碗的城市居民,农民更加勇敢、更加务实。

    当时城乡差别极大,农民生活水平自是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所谓人挪活树挪死就是这个道理。

    而当时很多城市居民还抱着铁饭碗沾沾自喜,无形中养成了懒惰心态。

    拎着黑色皮革兜的人,典型的是出差办事。

    背包、抱孩子的人则一般是探亲或者回家。

    还有一些学生装束的人,背着书包,或者拿着一本书观看。

    再有穿戴比较时髦的人,大包小包背着的,则是旅游者。

    因为在东北,每年七月中下旬到八月下旬,是去海边玩的最好时节。

    而滨城市是东北最南端的城市,地处渤海和黄海交界处,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旅游的最好去处。

    在去往滨城的途中还有牛庄,也是沿海城市,只不过当时牛庄一带的海边旅游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杨可望着往来的人,心中不免感慨,人是大自然的孩子,自是与大自然有直接血缘关系,是分割不了的。

    所以人们才念念不忘与大自然亲近。

    在当时,旅游可是一个很新鲜的词,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并不富裕,哪有闲钱出去旅游。

    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所以星期日都叫礼拜天。另外的假日是:五一、十一、元旦各一天假。再就是春节和国庆节放假三天,而且不串休,所以也就不可能形成长假。

    但有一部分人走在改革的前沿,他们有了钱,自然而然要享受生活了。

    而大海则是内陆人最最最向往的地方。

    当时的内陆人只能通过电视才能看见大海的壮观,还有很多家庭没有电视,所以大海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已。

    女子见杨可只背了一个绿色军用书包,问道:“你也是军人吗,去滨城干什么?”

    这个军用书包是杨可高中上学用的书包,洗的已经有些褪色。里面装着一个文件夹、一本日语书、洗漱用具。

    还有一件长袖汗衫,是周芳怕儿子在火车上凉着而预备的。她哪里知道,午夜的火车里人们大多休息,所以车窗都是关上的,里面的温度比外面还高呢。

    杨可笑了笑,道:“我倒是想成为军人,可惜错过了,但我即将要成为民兵了,以弥补遗憾吧。我去省服办点事。”

    杨可记得上一世入厂大约半年吧,便与一起入厂的工友在厂武装部的人员带领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成为一名民兵。

    1984年《兵役法》规定: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

    28岁以下的退伍士兵和未到部队服现役而经过基本军事训练的公民,编入基干民兵,其余18~35岁未编入基干民兵组织的男性公民编入普通民兵。

    所以杨可如是说。

    “你叫什么名字,去的省服是辽东省服装进出口总公司吧?”女子问道。

    “是啊,我是襄平二服的杨可。”

    这人知道省服,工作不是与服装有关,就是见多识广的人。再看气质,不像普通工人或者家庭妇女,应该是知识女性吧。杨可判断。

    “哦,我叫沈小玉……”

    就在这时,候车室的广播喇叭响起了女播音员的声音,打断了沈小玉的话。

    “南行的旅客请注意,南行的旅客请注意,由通画始发,开往滨城的k次列车就要进站了,请相关人员做好接车准备。”

    女播音员的声音如此反复地在候车室大厅里回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